學校也有心理師?
學校心理師 徐葦芸
「媽媽,我不想上學」
「沒有我,大家好像比較開心」
「不能吃雞、攻塔、抖一下,人生還有什麼樂趣」
近年來,社會風氣越來越重視心理衛生,在家庭或校園中孩子的心聲也益發洪亮,尤其當孩子的生活重心從學齡前的家庭進入到團體的學校生活時,其生心理的發展和過往成長經驗多少會影響到適應情形,不是因為孩子的叛逆增加而是大人的在乎越見份量,因此周圍的大人和系統資源能如何聽見並適切的回應便是一項需要不斷精進的功課與智慧。
學校輔導資源之法源依據
根據民國103年教育部所頒布的《學生輔導法》第四條,辦理各項學生輔導工作之規劃及執行事項,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主管機關應設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其任務如下:
一、提供學生心理評估、輔導諮商及資源轉介服務。
二、支援學校輔導嚴重適應困難及行為偏差之學生。
三、支援學校嚴重個案之轉介及轉銜服務。
四、支援學校教師及學生家長專業諮詢服務。
五、支援學校辦理個案研討會議。
六、支援學校處理危機事件之心理諮商工作。
七、進行成果評估及嚴重個案追蹤管理。
八、協調與整合社區諮商及輔導資源。
九、協助辦理專業輔導人員與輔導教師之研習與督導工作。
十、統整並督導學校適性輔導工作之推動。
十一、其他與學生輔導相關事宜。
亦即,在現今的國小至高中學校輔導系統中,大致可分為發展性輔導、介入性輔導及處遇性輔導等三級架構之服務,分別由學校教師行政、輔導教師及專業輔導人員(包含學校心理師及學校社工師)依據孩子的身心狀況及需求提供協助,期待藉由專業的分工與合作能溫和堅定的承接住每個遭逢。
心理師是什麼?可以吃嗎?
那麼什麼是心理師?我們常常在歐美影集中看見心理醫生協助犯罪側寫、診斷治療等橋段,而實際上在台灣能從事相關心理治療與評估的醫事人員只有精神科醫師(Psychiatrist)和心理師(Psychologist or Counselor),其中精神科醫師除了從事研究與臨床治療之外,與心理師職責最大的不同是能給予診斷與開立藥物。而根據衛生福利部頒布的《心理師法》規定,心理師又可分為「諮商心理師」及「臨床心理師」,需由國內外心理相關研究所培育畢業、經國家考試取得執照後方可執業,兩者之差異主要來自於訓練背景:臨床心理師較著重在精神醫學、心理病理學的心理衡鑑與治療;而諮商心理師則是針對各種心理發展、社會適應、精神官能症等進行不同專業取向的評估與治療。
不過一般民眾對於心理師仍有許多迷思和想像,例如溫柔不會生氣,會讀心術、很會問題解決,看起來只要跟人點頭聊天就可以輕鬆入帳等等,事實上這是一個用生命影響生命的助人工作,需要大量時間、心力與體力累積知識並融合個人許多生命經驗,保持對人性的好奇、觀察與相信,在一個人帶著困擾前來時,能用口語諮商或非口語多元治療方式(如藝術/音樂/舞蹈/遊戲治療…)陪伴當事人一起整理生命的脈絡、覺察自己的狀態及期待、接納、選擇並做出改變。
每位心理師因著專業背景及個人特質的不同自然有著不一樣的風格,就像尋找伴侶一樣沒有最好只有適不適合,但不變的核心信念皆是即便在不可逆或不可變的現實條件下,協助個人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而心理師也是人,一樣會有情緒、會受影響,因此接受個人治療、督導和學習自我照顧,對個人的身心狀態平衡和專業都有很大的幫助。
心理師在校園
當心理師走入校園,依新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的制度規劃及其角色的特殊性,常需支援鄰近的學校,也因此能看見同齡生態的共時性及普同性,提供橫向連結(如跨校輔導活動)及縱向追蹤(如轉銜)服務,做的不再只是關起門來的個別諮商或團體輔導,也需要觀察以孩子為中心、與之互動的師生/同儕/親子關係、甚至彼此相互交錯而構成不同的生態面向中,透過相關人諮詢、衛教宣講、社會資源連結等尋找可改變的支點,試著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孩子,理解孩子的狀態和現象而不落入問題解決的死胡同裡,讓孩子能在被接納同理的環境中適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