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雖然談戀愛但沒關係—孩子交男/女朋友了,怎麼辦?

雖然談戀愛但沒關係孩子交男/女朋友了,怎麼辦?

學校心理師 陳怡睿

 

「天啊,他才小學六年級欸,交什麼女朋友!」

「都要會考了,還談什麼戀愛,你書都不用唸了嗎?」

「他最近整天都盯著手機,不知道在跟誰傳line,晚上也聽到他在講電話的聲音,不知道是不是交男朋友了?」

 

「孩子戀愛了」是家長在面對孩子進入青春期時,感到頭疼又不知所措的議題。常常因為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討論,或是擔心孩子的課業受影響,甚至煩惱孩子對性議題還不夠了解,但基於各種想保護孩子的理由,往往在未與孩子討論過的情況下,就嚴格禁止孩子談戀愛。但,這真的是適合的作法嗎?

 

但,這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當孩子進入升上國小高年級,正處於自我認同的發展階段,又加上隨著性心理與身體的發展的逐漸成熟,他們正處於自我認同的發展階段,他們很容易受到周遭人事物的影響,重視人際關係與他人的眼光,甚至開始會對親密關係有些嚮往。在處對於對親密關係似懂非懂還不夠瞭解的青少年階段,大多只能憑著自己的想像,或是依循平時觀看偶像劇、閱讀小說的浪漫愛情故事情節,形成自己的愛情價值觀,用這樣自己的觀點和男女朋友相處,處理人際交往中所面臨的問題與困難。

 

在偏偏談戀愛總不是一路順遂、美好的面對初次進入親密關係的過程中,孩子難免經歷可能的挫敗與會因為交往關係,而有很多的情緒起伏,此時若家長不斷去只是質疑或是限制孩子的交往,只可能會讓孩子感受到大人們的否定不支持、不認同,也會讓家長錯失與孩子一同面對、與分享、與學習這段感情的機會,錯過讓孩子在親密關係中對情愛課題的機會學習。

 

閱讀到這裡,或許你仍然會想:「他那麼小,教了他,也不懂吧?」、「教了只會讓他更早接觸談戀愛而已。」但,試想,如果從小就沒有幫助讓他建立正確的在人際交往裡有正確的觀念,那又如何期待他在長大成人以後,就能夠成為一個愛情價值觀成熟的個體呢?

 

談戀愛不是需要被禁止的事,而是孩子人際關係的一項練習課題。

 

那麼,身為大人的我們,可以怎麼做?



1.     給予開放與陪伴的討論空間:

青少年階段的孩子,除了重視同儕關係,也相當重視師長對自己的看法。或許對多數家長與老師來說,青少年能否在此階段談戀愛,仍會有些許擔憂,但師長的接納與支持,對孩子而言是相當重要的。能夠提供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給予孩子表達他真正的想法,傾聽孩子對於愛情的觀念,才能開啟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橋樑,和他交換寶貴的經驗與知識,真正保護到孩子。

2.         以「我訊息」與孩子對話:

身為大人的我們,時常會因為擔憂、急於表達而不經意使用指責的口吻。然而青少年階段的孩子,他們的敏感度高、期待能夠得到師長的認同,因此當一聽到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便容易拒絕談話,使得與他們在訊息的表達、接收與理解上容易產生阻礙。也因此,使用「我訊息」以自身的感受出發,更能夠讓孩子嘗試理解我們真正想說的話。

 

句型:

當我聽到/看到(客觀事實)+我覺得(主觀感受)+我希望(具體建議)

例句:

「當我聽到你交男朋友的消息,我覺得我有些擔心和緊張,因為我不認識他、不了解你們的互動方式。我希望我們可以討論一下這件事,聽聽你的想法,交換彼此的意見。」



3.         傳遞正確人際交往的觀念:

親密關係的交往是人際關係交往的延伸,孩子如何經營一般的人際互動,就會如何展現在情愛的課題。從心動、表白、確定關係、兩人相處,抑或是告白失敗、分手,每個階段都是重要的歷程。

「我真的喜歡他嗎?」

「要和他在一起嗎?」

「他說分手吧,我好難過

「她說她不喜歡我,該繼續追嗎?」

「他提的要求我不喜歡,我可以說嗎?」

「她不喜歡我和她在公共場合牽手,怎麼辦?」

 

師長們可以帶領孩子思考:

(1)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如何坦誠的面對自己和對方的想法,並且能夠適當的表達與溝通。

(2)被拒絕,也是需要練習的:分手、告白失敗時總有複雜的情緒,如何能夠面對自己的失落,並練習放手讓對方離開。

 

談戀愛不是需要被禁止的事,若能好好陪伴孩子走完歷程,他將成為一個更成熟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