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開始--如何和孩子談性說愛
學校心理師 郭詠芃
一位既生氣又無奈的老師說:「隔壁班老師午休時,發現我們班學生在廁所嬉鬧,發現孩子們在打賭站著能不能舔到自己的下體,我一直都有教他們要尊重身體界線,他們怎麼還會這樣?跟他們講道理卻還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心理師你說這些孩子怎麼了?」
一位焦急又擔憂的媽媽說:「前天不小心看到我女兒跟同學的訊息,說她和喜歡的人終於到三壘了,我完全都不知道她有喜歡的人,而且三壘是怎樣,她才小四而已耶!我問到底怎麼回事,她卻跟我發脾氣說我偷看她訊息,然後就一直哭也不說話,心理師你說我該怎麼辦?」
上面的案例,聽到的人可能會覺得好氣又好笑。對大人來說,孩子這些青澀的困擾,我們或許都曾經歷過,會覺得是成長歷程中的插曲,過了之後這些煩惱或問題也不知不覺就不存在了,別想太多就好;然而,對孩子來說,這些對性的好奇及對於情感的渴望,既真實又困擾。
面對孩子的好奇及疑惑,使用正向的肯定及鼓勵的語言「這是個好問題,我好奇你怎麼會這樣想,願意多說一點嗎?」,取代具情緒性的用語或評價性的指正「你為甚麼都瞞著大人,你才幾歲不要想這些有的沒的」。
此外,避免因為不知道該怎麼應對而選擇不談論。沒有拿到檯面上處理的議題不會消失,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生活中。為了滿足好奇及困惑,孩子會用自己的方式去找答案,快速又便利的網路就會是孩子的好幫手,但當抖音和ig成為孩子吸取大量資訊的來源時,我們會發現獲取知識的管道雖然多元,但內容及品質多良莠不齊,充斥著誇大和偏差的價值觀。此外,在找尋的過程中是孤單且不安的,若遇到困難就容易扭曲或卡關,而大人的陪伴能讓孩子探索之路走的更順。
· 給家長的建議:別急,準備好再陪伴
首先,請家長先安頓好自己的情緒。當大人能夠帶著不指責的心情,去了解及澄清孩子的問題與需要時,孩子才能同樣以穩定及成熟的心態去面對,並降低孩子探索過程中的焦慮與挫折。
接著,請家長思考面對兩性與情感議題時,自己在心情與知識方面的準備度。 心情上是否準備好與孩子談論?若沒有,可與伴侶討論並找尋身邊可以和孩子討論的人。知識上是否準備好與孩子討論?若沒有備齊,試著了解孩子遇到的問題是甚麼,收集相關資訊準備好了再來和孩子談。在討論的過程中,以鼓勵的方式增強孩子遇到困惑時能尋求他人的協助,降低孩子用不適切的方式探索而造成的負向影響。
網路版參考資訊: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feature/49
書籍版參考資訊:媽媽,為甚麼你那裡有頭髮、性與性別教育的解析與實踐。
· 給教師建議:穩住,才能看見真實的需要
當曖昧模糊的訊息在班級中醞釀時,請先緩一緩,不要急著指正或教導。當我們急著想要導正孩子的成長時,可能會錯過真實了解孩子需求的切入口,同時焦急的情緒張力越大,越可能造成無心的指責而破壞師生關係。建議教師,可在班級綜合時間安排相關衛教的討論,倘若過程中遇到卡住的部分,請與輔導老師討論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