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師衝突,孩子為難怎麼辦?
學校心理師 趙庭正
阿凱的聯絡簿
「阿凱今天上課依然不守秩序且屢勸不聽,下課與同學發生衝突,請家長注意管教!」
「人在學校,家長怎麼注意?請老師才多注意!」
阿凱看著聯絡簿上,老師跟媽媽又在筆戰了,心情好煩躁。
老師跟媽媽常常吵架,有時在聯絡簿,有時在Line上傳來傳去,也有一次在學校吵。阿凱覺得好丟臉,也覺得很煩。
一方面,覺得老師好討厭,跟媽媽告狀,媽媽覺得丟臉,把自己罵了一頓。一方面又擔心媽媽這樣回,老師會更生氣,倒楣的是自己。
想一想覺得反正老師媽媽都很討厭,都不了解我,只會罵人,讓他們去吵好了。可是又暗自自責,覺得都是因為自己不乖、常做錯事,害大人吵架。
親師為何要溝通?
親師原不相識,是因孩子而產生關係,必須合作。孩子的學校生活其實充滿了挑戰,包括學習、人際、心理各方面。親師合作才能支持孩子願意透過挑戰而成長。若互相懷疑批評,孩子心裡為難,行為上也容易見縫插針鑽漏洞,逃避挑戰,失去成長機會。
親師為何難溝通?
1. 孩子本來就有不同面向
孩子在家體貼可愛,在校卻常涉入衝突。孩子在校循規蹈矩,在家卻依賴疏懶。如果老師和家長描述同一個孩子,說起來樣子卻很不同,到底是誰看走眼了,還是誰在說謊呢?
其實,家庭和學校物理環境、人際環境都不同,孩子可能會遇到不同的困難或呈現不同的樣子。就像瞎子摸象,家長與教師觀察到的,都是孩子真實的一部份,也都不是孩子全部的樣子。親師接納分享彼此觀點才能更認識孩子全貌。
2. 不同的教育立場
家庭及學校教育雖有共通原則,但也有重點的不同。家長可能會說「讓孩子適性發展,作自己,不一定要跟大家一樣,功課也不重要,快樂就好。」這樣的想法,重點在於尊重孩子,適性發展。但對教師來說,孩子能適應群體節奏與規範,對他建立人際關係、發展自我負責能力,以及與同儕一起克服學習任務的成就感、認同感、自信心等等也很重要。
3. 陷入「是誰的錯」的思維
老師自覺帶班用心,其他孩子都能守規矩,就阿凱一個人做不到,是阿凱的錯還是家長的錯? 家長聽孩子說著在學校受苦受罰受欺負,就覺得老師沒盡責。其實孩子的狀況往往是綜合互動的結果。單純歸因於「是誰的錯?」不一定能找到原因,只會讓彼此指責而失焦。改成問「彼此需要什麼幫忙?」往往更能幫助孩子克服問題。
大人可以怎麼辦?
· 聚焦在孩子的成長:別忘了,所有的想法意見一開始都是為了孩子的成長,忙著爭個你錯我對卻忽略了孩子的需要,讓孩子無所適從,絕對得不償失。
· 保持信任開放:家長要信任教師的專業和經驗,教師每天有繁瑣的教學任務,一般不會沒事花時間去挑一個孩子毛病。教師會特意花時間告知家長孩子在校的狀況,家長可以視為一個寶貴的訊息,至少您遇到一個願意關心孩子的好老師,而非對孩子冷漠無視。
· 專注共識而非差異:合作不順利時,很容易花時間質疑及指責對方,越努力越破壞關係。不如先說說彼此有共識的點,建立同盟氣氛,歧異點可以之後慢慢分次溝通。
· 聽懂心情,才能建立合作:聽到對方口氣焦急生氣時,常有的感受就是自己被攻擊了,本能反應就是防衛或是回擊,因此陷入彼此攻擊。如果能先穩住自己,不去接那些攻擊,而是去想,「他這麼著急,是在擔心什麼? 這麼生氣,是對什麼感到失望?」。焦急生氣和擔心失望底下,往往是對孩子的關心與愛。若能聽出擔心失望背後對孩子的關愛,親師關係才能轉向互相支持合作。
· 尋求資源:親師溝通衝突往往來自於於孩子問題的不同見解,有些孩子有特殊的特質或需求,不容易在班級經營裡得到充足的支持,親師可以一起尋求特教、輔導、學校心理師、社工師或醫療的資源。
老師可以怎麼辦?
好的親師溝通,起點在於教師看待孩子的眼光,先有觀察和對談,試著欣賞和理解孩子,才有好話可說,否則只剩生氣和指責,家長當然很難收下。你可以試著:
· 焦點放在孩子的成長性,看見困難與需求,避免評價或數落。
· 說明教師對孩子提供過的協助。
· 說出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或亮點。
· 同理孩子的心情
· 具體提出希望家長協助的行動。
家長可以怎麼辦?
· 尊重老師對班級一致性的要求
· 提供老師你對孩子的理解
· 分享過去協助孩子克服挑戰
· 詢問老師希望家長具體如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