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青少年的憂鬱症
學校心理師 黃詩嘉
老師有點擔心地提到,班上的小恩雖然看似跟同學相處得很開心,但卻發現他手上有自傷的傷痕,偶而會比較沉默、沒有活力,原本有興趣的活動也表現得很消沉,同學說在限時動態上會看到小恩寫一些負面的句子,老師很困惑,小恩這樣會不會是得了憂鬱症?
青少年的發展階段包括了生、心理的變化與成長,以及在自己和他人相處中尋找認同感、成就感、歸屬感。不過在嘗試的過程裡,人際關係、課業、親子關係、感情因素等方面都可能會遇到挑戰與挫折,而產生自貶的想法:「自己很糟糕」、「我長得很不好看」、「我可能會被別人討厭」、「我的存在沒有價值、沒有意義」、「沒有人能理解自己」……青少年在這些想法裡會感到壓力,認為自己必須更努力、想要追求完美,但若無法達成期待,又會更加自責與失望,陷入沮喪、絕望的憂鬱裡。
青少年憂鬱症的症狀,可能會在大多時間出現心情低落、感到疲勞、對日常生活失去興趣與活力、無價值感、反覆想到死亡的想法等狀況,在校園生活中也常表現在孩子的學業成績、出席狀況、學習時的注意力與思考力較低等等,另外也可能用憤怒的方式來表達,像是常與家人起衝突,家長也可以觀察孩子的睡眠狀況、體重、飲食是否有明顯變化。
憂鬱症是現代社會相當常見的心理疾病,在網路上都能搜尋到很多相關的資訊,也有許多網路名人分享自己曾經受憂鬱症所苦的過程,讓大眾理解憂鬱症並不是不知足、不努力,而是被生理上的因素影響。當大眾更了解憂鬱症時,有些青少年也能開始覺察到自己的情緒狀況,甚至主動提出就醫的需要。
當家長發現或聽到孩子有這樣的擔憂或需求時,心中不免會有些慌張、甚至自責,這時可以先深呼吸,保持平穩的情緒,先了解孩子想要告訴我們什麼。孩子最立即需要的是有人願意理解他,不帶評價和責備,不需要被檢討,只希望有人能聽懂他的心情,家長在當下可以陪孩子感受這個心情,平穩地接受現在的情況。雖然我們很關心,但不用著急地想把孩子從憂鬱中拉出來,因為這樣反倒可能讓孩子有被否定或不被接納的感受。
其實孩子要提出這個擔憂,肯定是不容易的,可以謝謝孩子願意相信我們,願意跟我們說出心裡的困擾,告訴孩子這段日子真是辛苦了,也讚美孩子有自我覺察、尋求協助的能力。
家長後續視情況可陪同孩子至醫院身心科就診,由醫生來診斷評估孩子是否真的是憂鬱症,醫生也會決定是否需要透過藥物協助,或進行心理治療的方式來協助孩子。
當教師知道學生有憂鬱症的情形時,可以用較為溫和的態度來應對,去試著理解學生目前在學校的困難,可能是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挫敗、可能是擔心害怕別人的眼光、也可能會焦慮這個憂鬱症會影響到未來的規劃,老師可以協助學生在生活壓力上做些適度的調整,鼓勵學生在需要時能尋求同學或老師的協助。
憂鬱症是能夠緩解與復原的,而這需要孩子身邊的人們能夠充分理解、多關心與支持,才能陪伴孩子學習如何照顧自己,一起慢慢地走過這段憂鬱的日子。
參考資料:林妤恒、白琳(2017)。小鬱亂入,抱緊處理。台北市:圓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