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不登校?青少年拒學:我的孩子是偷懶嗎?(下)

 

不登校?青少年拒學:我的孩子是偷懶嗎?()

學校心理師 游千雅

 

面對長期在家的孩子,父母可以怎麼做?

 

拒學在心理意義上,表達著一個人面對外界要求或是期待出現了困境。若拒學到了第三階段,復學會是一段漫漫長路。《繭居青春》一書提到,拒學是發展成青少年社會退縮的一個指標,要恢復慢性化的社會退縮狀態有兩個重要的階段,第一個階段:需要漸漸恢復孩子與他人的良好連結,包含當事人的家人,接著再逐步往外到其熟悉的朋友或是原班同學與老師。第二階段才是思考如何恢復當事人的在生活上的能力,例如:獨自搭交通工具、外出購物等。所以與週邊的人建立正向的互動關係會是一切的基礎。

 

原則一:以理解取代孩子只是「偷懶」

 

我們可能會認為都是他在家裡太舒服了,「若讓他在家裡太舒服,他就想躲在家裡。」其實當事人可能才是最不安的,孩子內在的焦慮、罪惡感或無力,並不會因為家裡舒適而真正消失。因此家長會發現不管是威嚇還是說理都不管用。當事人通常很難去試想清楚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更難去表達讓大人理解無法上學的原因。有的時候我們也因為找不到原因,最後只能以「偷懶」去定義這個狀況。但在許多實務經驗裡發現,用懶惰去理解拒學並沒有辦法幫忙孩子回歸正軌。反而會加深孩子更多罪疚感,更難去說出口自己怎麼了,而是大人們錯過真正理解孩子困難的機會。

 

原則二:父母的共同參與很重要

 

有的時候父母面對孩子拒學是相反的態度。一個很焦慮,一個已經氣到不想管、甚至漠不關心。通常家裡只要提到上學的議題,就可能會出現各種爭吵。面對孩子拒學,不管是什麼態度,都可能是父母面對挫折的反應。最重要的是此時父母能夠同理彼此在面對孩子困難的辛苦以及失落,或是當毫無進展的時候還能在情緒上照顧彼此,而非互相責怪。不論是雙親或是單親家庭,在面對孩子問題前,首要原則是先照顧好自己,當家庭氣氛較為緩和與穩定時,孩子才可能持續與家人保持良性的互動。若有困難時,借助學校輔導室資源或是各式的親職諮詢管道都是協助穩定親職的方式。

 

原則三:恢復正向的家庭關係

 

在孩子已經長期不上學後,跟家人的對話除了責罵與說教以外幾乎無法對話。能夠有交流對拒學孩子「維持人際關係的能力」是很有幫助的。若孩子都不說話怎麼辦呢?建議可以從日常生活陪伴(一起看電視、在餐桌上用餐)或是簡單問候,用紙條寫下簡單的日常留言開始。若孩子可以交談,以彼此都感興趣或能交流的話題作為起點,避免以課業或是其他同年紀的孩子在做的事為對話的主軸。若孩子是自己主動說話,是珍貴的時機,爸媽可以先不給評價只是聽孩子都在想些什麼。即便他在說的是自己的手機遊戲或是其他大人們沒興趣的話題,但能夠花一個有限的時間,用心傾聽孩子述說與分享,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被接納,也建立信賴的家人關係。而拒學是由個人本身的困難與弱勢,長期與其環境中的脈絡互動形成。信賴的家人關係是孩子能夠在未來有能力接受成人引導,與外界有正向人際接觸的重要基礎。

 

原則四:分辨「唯命是從」與「接納」

 

那我什麼都要依著他嗎?會不會更讓他想賴在家裡?「唯命是從」與「接納」是兩件不同的事,有的時候孩子只是需要成人的理解,接納並不會寵壞孩子,唯命是從才會。接受包容是擁有「底線」與「原則」的,有的時候孩子可能會怨懟父母,或是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可以先拋下要接受還是反對孩子的這個念頭,父母在此時能做的就是用心傾聽孩子,有時候孩子只是需要被理解,或是感覺到父母有認真聽完自己的想法。表達理解是重要的第一步。有的時候我們會很驚訝當我們有機會好好聽完孩子的述說,我們會聽見孩子真正想傳達的需求。(延伸閱讀-拒學家長與孩子互動的結與解https://www.facebook.com/notes/新北市學校心理師/拒學孩子與家長互動的結與解/552236291916831/

 

原則五:尋求資源,不單打獨鬥

 

長期拒學的孩子,能逐步回歸校園會是長期抗戰的過程,若只有爸爸或媽媽的獨立奮戰,過程一定會非常吃力。青少年拒學的成因與表現都相當的複雜。除了個人因素,亦包含其長期人際互動模式,有時甚至會混合焦慮與憂鬱的症狀。在不同面向上,我們可能會需要學校、社福或醫療等資源。在一個資源足夠的外在環境共同合作我們才能期望孩子可以慢慢被療癒。但最重要的其實是,當父母也能夠在資源夠豐沛的環境,才能夠有機會被支持,一起有夥伴努力。父母就是孩子最重要的環境指標,當父母能夠在此困境下照顧好自己,孩子們也能跟著學習在挫折的環境中逐步讓自己站起來。

教師可以怎麼做?

 

(一)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與正向班級氣氛

 

面對拒學孩子,老師接納學生當下的情緒生理狀態,並表達理解,但對其拒學想回家的行為還是有所堅持。同理學生情緒,但堅持正向行為。反覆不到校或遲到,都可能破壞孩子在校的人際關係。老師此時的態度扮演關鍵的角色,不來上學不僅違反校園規定,也會讓導師擔心其他孩子的模仿效應。但若案生在導師和家長以行為規範約束無效後,老師可以轉以協助個案渡過適應困難的角度來與其互動,依舊鼓勵同儕與拒學孩子維持正向的人際互動。在這樣的班級氛圍下,即便拒學孩子不在班級。還是可以感受到班級的接納與歸屬感。關係的維繫是回歸班級的重要橋樑。

 

()適性調整、循序漸進

 

我們可以參考拒學階段來判斷孩子目前能順利上學的困難程度。若強迫在衝突期的孩子要每天到校,可能會演變成親師生衝突。我們需要先排除不同階段的困難。以先建立正向連結,逐步邀請案生參與課堂,與學校討論進行個別化的課程安排等方式協助案生逐步增加到校的正向經驗與時間。

 

(三)親師合作

 

親師合作的效能越好,越能預期學生能順利回歸校園。面對孩子反覆的狀況,家長會有龐大無力、挫折的感受,若能有導師或學校輔導教師提供的行為策略與教養方法,能使得父母持續有能力的協助孩子渡過困境。而親師關係的正向互動,也可以使得孩子對學校維持正向的感受。若父母表現的放棄或拒絕處理,學校老師依舊可以同理其情緒代替策略解決的方式來回應父母,以先建立合作關係為首要目標。

 

()主動轉介

 

建議老師在階段一時,即可將孩子的狀況告知輔導處,輔導人員可以針對當事人的身心狀況做更詳盡的專業評估,並含括其家庭因素的背景問題提供完善且個別的輔導處遇計畫,邀請導師、家長、學校三方共同合作一同解決學生拒學行為。導師在初級輔導過程蒐集學生的資料與和家長合作的經驗,都能提供給輔導室成為輔導策略規劃的寶貴意見。 範例:個案於上課時哭泣,逃出教室,老師通常會手忙腳亂又同時要顧及班上其他學生,若事件並非偶爾,此時可以事先規劃緊急介入的流程,配合學務處與輔導室資源,可請訓育組長協助尋找學生,輔導老師進行個別的安撫,以學校整體支援班級老師,讓導師不需要單打獨鬥的面對棘手的情況。以合作模式的行為問題解決,可以提昇學校對學生的掌握,減低老師的情緒耗竭,也會使得拒學的學生對學校有穩定與安全的內在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