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濫用的多元輔導
學校心理師 陳雯隆
少年小宇平常不愛讀書,父母離婚後更是經常跟好友們四處鬼混。某日,小宇跟好朋們躲在學校廁所抽菸時說:「最近畢業學長小鯊有好東西,你們要不要試試看,一包才四百元很便宜,你們可以一起合買,我可以先給你們免費試抽,如果想要的話再LINE我…….」。
朋友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抽了K菸,經家人發現,通知學校老師。不久,涉嫌販毒的小宇被舉發、報警處理,並移送少年法庭。學校學輔召開春暉輔導會議,要求販毒與吸毒的所有學生,一律接受一系列的定期驗尿、春暉志工輔導、輔導老師的心理輔導等。因為小宇否認販毒,於是學校安排外聘心理師到校進行戒癮治療;最後,小宇家人覺得壓力太大,選擇直接轉學。
從以上的故事,可以看出學校輔導用藥少年的過程,無論是故意或意外吸食毒品的學生,都需要接受藥物濫用輔導。然而,學校該如何協助不同類型的用藥少年?該如何引進輔導資源?家長與老師又該如何協助用藥少年?以下提供一些做法的指引:
學校怎麼做:做好長期輔導準備,持續引進輔導資源,提供多元輔導措施
用藥少年的藥物濫用行為是社會學習模仿與大腦神經病變的結果,此外,藥物濫用實證研究顯示,有效的濫用藥物輔導措施必須優先做好復發的心理準備,並適時引進資源協助家庭與學校。筆者建議學校應依照用藥少年的使用動機進行分類,如初次用藥少年只需輔導老師持續關心,若是販毒/成癮少年,則運用法務部戒癮輔導的13項原則,適時引進教育部春暉志工、少輔會社工、衛福部心衛社工等資源;協助用藥少年及家庭,提供多元輔導措施,以提高戒癮輔導成效。
家長怎麼做:成為孩子的學習榜樣,陪伴孩子面對司法處遇
1.家長以關心代替恐嚇,教導孩子拒絕毒品
當家長懷疑孩子有濫用藥品的行為時,請勿採取恐嚇要脅方式,請以支持性和非評價性的方式和家中用藥少年討論,教導兒少如何拒絕藥品。若您的孩子已是藥物濫用者,家長可聚焦在持續使用藥物和濫用的結果。若孩子已有成癮的精神問題或其他身體症狀,則帶孩子就醫接受治療。
2.家長適時向學校求助,陪伴孩子面對司法處遇,修復雙方破裂的親子關係
家長與用藥少年常因彼此觀念與期待的落差而產生激烈衝突,用藥少年其實都很敏感,也都期待被家人看見與關愛,但家長卻也常在高壓力情緒狀態下,說出令孩子受傷的氣話,例如:「你不要再回來」、「你趕快到監獄關一關好了」等,造成雙方關係更加惡劣。當用藥少年一旦因販毒或吸毒行為,面臨司法處遇時,其實,正是最渴望家人陪伴與支持,也是親子關係修復的重要時刻。當家長處於對孩子失望之餘,若願意主動向學校求助,重新獲得支持與力量,並陪伴在孩子身邊,才能讓孩子有信心克服誘惑,向毒品說『不』。
老師怎麼做:採用溫暖堅定的態度,理性引導用藥學生面對行為後果
1.老師先緩和焦慮心情,傾聽用藥少年的故事,建立信任關係
用藥少年初次使用藥品,多半是出於好奇的,一旦被老師發現,可能會產生丟臉或生氣的複雜情緒。建議老師先試著緩和自己的焦慮、擔心、放下批判,好好傾聽用藥少年在甚麼狀況下使用、用藥的期程、頻率、過程感覺等,這些都是老師可以直接與用藥少年交流的題材。再者,用藥少年有八成知道染毒後可能面對的後果,對於老師的關心抱持戒心也是常態,老師需要投注一段時間來建立信任關係。老師要認清自己的影響力與被用藥少年重視的程度,以決定會談話題,不宜在還沒有一定信任關係之前,面質並詢問敏感問題,或太快給建議。
2.老師先同理接納,理性引導討論,適時紓壓增能
老師帶著同理、接納的態度,才能與用藥少年討論更深層的感受與價值觀,例如:討論用藥的感覺、過程中是否有不適、是否察覺身體的異樣,用藥的感覺可否被其他事物取代、是否喜歡用藥的生活等。此外,老師應當瞭解用藥少年否認用毒是常態,老師要平常心看待用藥少年的否認,並根據當下狀況彈性調整因應方式。最後,老師要先照顧好自己,妥善抒發自己面對用藥少年的壓力和負面情緒,才有餘力與用藥少年鬥智,切勿成為用藥少年抗拒改變的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