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心理師答客問- 性教育教不教?
學校心理師陳幸嬋
教了性教育,孩子就被啟蒙了!他就會想要有性經驗!?
發展心理學家告訴我們:0-6歲的小孩就本能的會自慰了,但這類自慰的舉止不一定都帶著性慾望,更多的是意義是:這是孩子用以自我取悅、用來認識自己身體的方式。我們的文化容易「禁止」孩子進行這樣的探索(如:再摸私處,小雞雞/妹妺就會爛掉),孩子懵懂的從成人的回答裡接受到了「性很糟糕、要偷偷摸摸、不要讓大人知道」、「當我對性有困惑、有好奇,我絕對不可以問大人!」等感受。
而性教育課程旨在:協助孩子透過理解自己的生理、尊重彼此的差異。其中囊括的知識訊息非常龐大,舉例來說,教導身體界線以防止性侵害或性騷擾時,只告訴孩子:「穿泳衣時,被泳衣遮住的地方都不可以被別人摸」就足夠了嗎?所謂的「身體界線」應當同時包括「客觀的生理距離」與「主觀的心理距離」,例如:雖然同學有時候也會不小心碰到我的手指頭,可是,假使他沒有經過我的同意,擅自來摸我的手指頭,我是可以不舒服、是可以拒絕他的!又例如,在教學現場,孩子們講黃色笑話、用性語言起鬨挑釁並非罕見現象,有時,孩子甚至是因為開黃腔可以引發他人尷尬的反應而覺得有趣。這類情事顯見出國中小的孩子對「性」早已有了豐沛的想像與概念。
因而,要回答「性教育教不教?應該教多少」之前,應該先檢視的是「我們自身預備好要去教導性知識了嗎?我們有能力撐起性教育嗎?」
教師、家長可以如何陪伴孩子探索性教育?
假使我們粗略地把「性教育」區分成「擁有正確的性知識」、「具備自在討論性議題的能力」以及「能夠使用性語言進行溝通的能力」三大塊,對教師與家長來說,最困難的莫過於「自在討論性議題」了。
自在討論性議題的難度在於:我們原本熟悉的社交辭令、社交技巧很容易就無用武之地,基本社交能力彷彿在瞬間被廢掉。談論性議題使我們被迫進入一個狹窄密室,觸目所及都是尷尬、羞恥、不自在等主觀感受,於是我們很快就會想要用禁止、拒絕、隔離、迴避性話題來回到舒適區。但只要我們逃掉了,孩子也就經驗到了:「我以後有性困惑、性好奇絕對不要跟這個大人說了。」而我們也就失去了能夠扶持協助孩子的機會。
要幫助自己恢復原有的社交基本能力的方法是:「我怎麼跟你談你討厭數學,我就怎麼跟你談你對性有好奇。」
如:
小孩:「我討厭上數學課!」
爸爸:「你討厭的是自己學不快、學不好,還是數學老師上得很無聊?」
小孩:「一天自慰幾次才正常?」
爸爸:「每個人不太一樣啊!假使太多次了,你不舒服,那你就控制一下啊!不要一直刺激自己,或者也可以沖冷水來幫助自己。」
「不道德勸說、不禁止隔絕、不模糊迴避」是陪伴引導孩子探索性教育的基本態度。唯有當成人具備能夠自在回應處理孩子性好奇、性困惑,並且贏得孩子信任的能力,我們也才有可能保護孩子、提早預防各類性問題的產生(如:未成年懷孕、散佈同儕的裸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