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登校?青少年拒學:我的孩子是偷懶嗎?(上)
學校心理師 游千雅
一位家長說:「孩子上國中後,這一個月,睡前都會情緒不穩,有時會一直哭或是亂發脾氣,表達不想上學,或是把自己關在房間。一開始都不跟我說發生了什麼事,問了很久才知道是因為作業的關係被導師責罵,但好像也不是很嚴重的事啊!我有跟他說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不會被老師罵。當我這樣講的時候,他就會更生氣。每次講到上學就常常搞的家庭氣氛很差,我覺得是他抗壓性太差了啦!心理師~您說我該怎麼做?」
上面的案例,可能在大人們耳裡聽起來僅是一件小事。不明白為何會讓孩子出門上學變得如此困難。我們可以先反過來想想,有時成人也會萌生拒絕上班的念頭。通常是因為工作或生活累積了長久壓力,讓我們面對外界或從事生產性的工作變得相當吃力。但有經濟能力的大人們可以使用很多方式讓自己好過一點,午休時幫自己買杯咖啡,下班去按摩,甚至安排長假出國旅遊。
對於孩子來說,雖然面臨的壓力或困難程度可能與成人們不同,但在青少年時期,賀爾蒙劇烈變化,身體上的成長與改變,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也會是相當大的壓力來源。若同時複合了課業壓力、人際衝突、情緒困擾也可能會使得孩子變得焦慮,甚至憂鬱退縮,難以上學。(孩子不想上學的成因與策略可參考此篇:https://www.facebook.com/notes/新北市學校心理師/孩子阿你怎麼不去上學/724757297998062/)
我們先來了解,何謂拒學?
Berg(1969)提出了以下四項客觀的界定標準:
1. 對於到學校上課感到困難,導致經常性的缺席。
2. 嚴重的情緒困擾,如明顯情緒低落、過度膽怯、亂發脾氣、抱怨身體不舒服。
3. 家長知道孩子沒去上學待在家中。
4. 沒有明顯的反社會行為。
所以拒學與逃學並不同,孩子大多是待在家裡。主要表現有上學困難,時常缺課,表達身體上或情緒上的不適與擔憂,且無其他違規行為。青春期的孩子拒學可能在孩童時期就開始有跡象,特別是在年級轉換、轉學後或是生活結構有重大變化時,剛開始的幾週至幾個月會出現不適應的狀況,時常因為身體病痛請假。拒學可能是因適應困難或是長期情緒困擾導致的行為表現,通常在輔導人員介入理解後,會發現難以找到單一的成因。
Atkinson等人(1987)將拒學個案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因分離焦慮,多會出現在幼兒園至小學中低年級的階段。第二類為完美主義傾向的孩子,在現實與自我理想遭遇挫折。可能因為情緒無法消化或沒有策略應對困境因而退縮至家中。第三類為多重困擾,可能其拒學的原因複雜,無法承受課業與人際上的困境。
拒學者不同於一般逃學的孩子,強制返校的做法或責罵處罰,反而可能會使得狀況更嚴重或造成親子間更大的衝突。那拒學學生要多久才能穩定上學? 一半左右學生會需要大約一年半以後才能穩定就學,這麼長的時間,對於父母與教師可能都是莫大的困擾。在校園,教師們可能會遇見不同狀態的拒學孩子,我們可以藉由先觀察孩子處在什麼階段,因而給予適當的協助與資源。
拒學階段簡介:
(一) 身心症期
拒學學生初期通常會從一兩天的請假,在此時期,孩子可能會經常在睡前或是隔天起床時表達自己對學校的壓力或是身體上的不適,像是很疲憊、肚子不舒服、拉肚子、頭暈想吐、頭痛等,也會伴有焦慮或是情緒不穩定。或是到校後開始身體不適,需要請假回家休息。接著會經過一段時間遲到以及斷斷續續幾天不到,不穩定到校的行為,再逐步演變成完全無法到校 (Kearney,2008)。
(二) 抗拒易怒期
此時期孩子不上學的時間拉長,可能連續三天至一週都無法到校。此階段,父母會時常需要催促孩子上學,因此親子衝突增加,孩子也會因為抗拒表現更多焦慮、反抗或破壞的情緒與行為。也會因為孩子的狀態反覆出現,父母會使用各種強硬或是利誘的方式來使孩子出門,剛開始可能會有短暫的改善,但效果有限。
(三) 退縮自閉期
父母與孩子在多次的嘗試後,對於上學已經放棄。很多青少年的孩子可能在家作息日夜顛倒,或甚至關在家中足不出戶,進食少,不清洗等狀況。有些青少年會出現像是憂鬱無力、反抗易怒或是退縮自閉。可能此時除了家人之外,與學校或家庭外的人際關係已經截斷。
繼續閱讀:青少年拒學:我的孩子是偷懶嗎?(下)
了解家長和教師可以怎麼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