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3的文章

焦慮世代的因應,透過藝術療癒來陪伴孩子安頓身心

焦慮世代的因應,透過藝術療癒來陪伴孩子安頓身心 學校心理師 岳羚羚   存在的焦慮,面對未知的課題      從 2020 年到 2021 年受到新冠肺炎的衝擊,後疫情時代的現在,世界有了極大的變化,尤其是衝擊勞動人力市場,家庭收入就像工廠生產線一樣的停擺、縮減,而迎著強風的家庭,在世界動盪的風中飄渺。除了大環境的動盪,滑世代的訊息量、社群網絡的連結,也同時在衝擊我們的孩子,對於自我意識、人際和界線關係仍在發展階段的兒童青少年而言,無疑是更加的。焦慮影響孩子的課業表現、睡眠品質、食慾,甚至在長期的慢性壓力和焦慮的狀況下延伸出憂鬱的議題,更嚴重的不但無法來上學,甚至伴隨自傷或自殺等,讓家長及老師們更加擔心和煩惱。     學生說: 「我覺得我對甚麼都沒有感覺,也都不想做,我真的好想一走了之。」 「來學校要面對課業和考試,但我真的不知道以後要幹嘛,我真的好痛苦。」 「我對自己沒有信心,不管我怎麼努力都沒有人喜歡我,我好孤單好難過。」   家長說: 「我的孩子漸漸地不想去學校,每天都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我該怎麼做?」 「我的孩子現在都不想跟我們說話,動不動就吼我們,我們做錯了甚麼?」 「我工作不穩定,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但工作時間很長,沒有時間陪孩子,我能怎麼辦?」   老師說: 「那個孩子我就是怎麼好好講都沒辦法,他就是硬要跟我對抗,我真的想到他就頭痛,我該怎麼做?」 「我覺得我帶這個後母班真的壓力好大,我的身體也越來越差,好像撐不到退休,該怎麼辦才好。」 「我們班好幾個學生都在自傷,甚至寫日誌跟我說他想不開,我能怎麼辦?」   面對焦慮,我們可以這樣做 1.       冥想: 處於緊繃的身心狀況,可以嘗試透過冥想去放鬆,透過以下的指導語,慢慢地練習呼吸和放慢自己,家長和老師也可以陪伴學生和孩子一起進行。   2.          繪畫: ·     繪畫前的準備:    ...

親師衝突,孩子為難怎麼辦?

親師衝突,孩子為難怎麼辦 ? 學校心理師 趙庭正   阿凱的聯絡簿   「阿凱今天上課依然不守秩序且屢勸不聽,下課與同學發生衝突,請家長注意管教 ! 」 「人在學校,家長怎麼注意 ? 請老師才多注意 ! 」 阿凱看著聯絡簿上,老師跟媽媽又在筆戰了,心情好煩躁。   老師跟媽媽常常吵架,有時在聯絡簿,有時在 Line 上傳來傳去,也有一次在學校吵。阿凱覺得好丟臉,也覺得很煩。 一方面,覺得老師好討厭,跟媽媽告狀,媽媽覺得丟臉,把自己罵了一頓。一方面又擔心媽媽這樣回,老師會更生氣,倒楣的是自己。 想一想覺得反正老師媽媽都很討厭,都不了解我,只會罵人,讓他們去吵好了。可是又暗自自責,覺得都是因為自己不乖、常做錯事,害大人吵架。   親師為何要溝通 ? 親師原不相識,是因孩子而產生關係,必須合作。孩子的學校生活其實充滿了挑戰,包括學習、人際、心理各方面。親師合作才能支持孩子願意透過挑戰而成長。若互相懷疑批評,孩子心裡為難,行為上也容易見縫插針鑽漏洞,逃避挑戰,失去成長機會。   親師為何難溝通 ? 1.       孩子本來就有不同面向 孩子在家體貼可愛,在校卻常涉入衝突。孩子在校循規蹈矩,在家卻依賴疏懶。如果老師和家長描述同一個孩子,說起來樣子卻很不同,到底是誰看走眼了,還是誰在說謊呢 ? 其實,家庭和學校物理環境、人際環境都不同,孩子可能會遇到不同的困難或呈現不同的樣子。就像瞎子摸象,家長與教師觀察到的,都是孩子真實的一部份,也都不是孩子全部的樣子。親師接納分享彼此觀點才能更認識孩子全貌。 2.       不同的教育立場 家庭及學校教育雖有共通原則,但也有重點的不同。家長可能會說「讓孩子適性發展,作自己,不一定要跟大家一樣,功課也不重要,快樂就好。」這樣的想法,重點在於尊重孩子,適性發展。但對教師來說,孩子能適應群體節奏與規範,對他建立人際關係、發展自我負責能力,以及與同儕一起克服學習任務的成就感、認同感、自信心等等也很重要。 3.       陷入「是誰的錯」的思維 老師自覺帶班用心,其...

不登校?青少年拒學:我的孩子是偷懶嗎?(上)

不登校?青少年拒學:我的孩子是偷懶嗎? ( 上 ) 學校心理師 游千雅   一位家長說:「孩子上國中後,這一個月,睡前都會情緒不穩,有時會一直哭或是亂發脾氣,表達不想上學,或是把自己關在房間。一開始都不跟我說發生了什麼事,問了很久才知道是因為作業的關係被導師責罵,但好像也不是很嚴重的事啊!我有跟他說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不會被老師罵。當我這樣講的時候,他就會更生氣。每次講到上學就常常搞的家庭氣氛很差,我覺得是他抗壓性太差了啦!心理師~您說我該怎麼做?」   上面的案例,可能在大人們耳裡聽起來僅是一件小事。不明白為何會讓孩子出門上學變得如此困難。我們可以先反過來想想,有時成人也會萌生拒絕上班的念頭。通常是因為工作或生活累積了長久壓力,讓我們面對外界或從事生產性的工作變得相當吃力。但有經濟能力的大人們可以使用很多方式讓自己好過一點,午休時幫自己買杯咖啡,下班去按摩,甚至安排長假出國旅遊。   對於孩子來說,雖然面臨的壓力或困難程度可能與成人們不同,但在青少年時期,賀爾蒙劇烈變化,身體上的成長與改變,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也會是相當大的壓力來源。若同時複合了課業壓力、人際衝突、情緒困擾也可能會使得孩子變得焦慮,甚至憂鬱退縮,難以上學。(孩子不想上學的成因與策略可參考此篇: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 新北市學校心理師/ 孩子阿你怎麼不去上學/724757297998062/ )   我們先來了解,何謂拒學?   Berg(1969) 提出了以下四項客觀的界定標準 :   1. 對於到學校上課感到困難,導致經常性的缺席。   2. 嚴重的情緒困擾,如明顯情緒低落、過度膽怯、亂發脾氣、抱怨身體不舒服。   3. 家長知道孩子沒去上學待在家中。 4. 沒有明顯的反社會行為。   所以拒學與逃學並不同, 孩子大多是待在家裡。主要表現有上學困難,時常缺課,表達身體上或情緒上的不適與擔憂,且無其他違規行為。 青春期的孩子拒學可能在孩童時期就開始有跡象,特別是在年級轉換、轉學後或是生活結構有重大變化時,剛開始的幾週至幾個月會出現不適應的狀況,時常因為身體病痛請假 。拒學可能是因適應困難或...

不登校?青少年拒學:我的孩子是偷懶嗎?(下)

  不登校?青少年拒學:我的孩子是偷懶嗎? ( 下 ) 學校心理師 游千雅   面對長期在家的孩子,父母可以怎麼做?   拒學在心理意義上,表達著一個人面對外界要求或是期待出現了困境。若拒學到了第三階段,復學會是一段漫漫長路。《繭居青春》一書提到,拒學是發展成青少年社會退縮的一個指標,要恢復慢性化的社會退縮狀態有兩個重要的階段,第一個階段:需要漸漸恢復孩子與他人的良好連結,包含當事人的家人,接著再逐步往外到其熟悉的朋友或是原班同學與老師。第二階段才是思考如何恢復當事人的在生活上的能力,例如:獨自搭交通工具、外出購物等。所以與週邊的人建立正向的互動關係會是一切的基礎。   原則一:以理解取代孩子只是「偷懶」   我們可能會認為都是他在家裡太舒服了,「若讓他在家裡太舒服,他就想躲在家裡。」其實當事人可能才是最不安的,孩子內在的焦慮、罪惡感或無力,並不會因為家裡舒適而真正消失。因此家長會發現不管是威嚇還是說理都不管用。當事人通常很難去試想清楚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更難去表達讓大人理解無法上學的原因。有的時候我們也因為找不到原因,最後只能以「偷懶」去定義這個狀況。但在許多實務經驗裡發現,用懶惰去理解拒學並沒有辦法幫忙孩子回歸正軌。反而會加深孩子更多罪疚感,更難去說出口自己怎麼了,而是大人們錯過真正理解孩子困難的機會。   原則二:父母的共同參與很重要   有的時候父母面對孩子拒學是相反的態度。一個很焦慮,一個已經氣到不想管、甚至漠不關心。通常家裡只要提到上學的議題,就可能會出現各種爭吵。面對孩子拒學,不管是什麼態度,都可能是父母面對挫折的反應。最重要的是此時父母能夠同理彼此在面對孩子困難的辛苦以及失落,或是當毫無進展的時候還能在情緒上照顧彼此,而非互相責怪。不論是雙親或是單親家庭,在面對孩子問題前,首要原則是先照顧好自己, 當家庭氣氛較為緩和與穩定時,孩子才可能持續與家人保持良性的互動。 若有困難時,借助學校輔導室資源或是各式的親職諮詢管道都是協助穩定親職的方式。   原則三:恢復正向的家庭關係   在孩子已經長期不上學後,跟家人的對話除了責罵與說教以外幾乎無法對話。 能夠有交流對拒學孩子「維持人際關係的能力」是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