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2的文章

從哆啦A夢談霸凌

  從哆啦 A 夢談霸凌 學校心理師 陳靜如   哆啦 A 夢是小時候再熟悉不過的卡通,幾乎每個人都知道總是考零分的大雄,以及喜歡欺負弱小的胖虎等這些角色。前幾天有機會重新看一次電影版 (Stand by me) 的動畫,其中有一幕是大雄為了讓哆啦 A 夢放心回到未來世界,鼓起挑戰胖虎被打得鼻青臉腫,我先生看著這一幕問我:「這算不算霸凌?大雄即使被欺負還是離不開這個團體,算不算是種霸凌?」這讓我靜默一下,以受傷的狀況會很想說:是,如果我是他媽媽心疼死了,好想說是。以大雄不斷被捉弄的狀況,也很想說:是。但是,這似乎是一個過於簡單的二分,似乎無法讓我很果決說「是」。 看著大雄勇於挑戰胖虎被打得鼻青臉腫,很難說他被霸凌,是因為他終於試著對抗而不願只是待在弱者的位置,認真要講是兩個人對決。雖然打架本身不好,但就背後的動機而言,大雄終於透過自己的努力振作面對「害怕」,而透過大雄的不認輸,胖虎也發現原來大雄不是只會哭和討救兵,對於不一樣的大雄而認輸,這個「不一樣」有很大的意義,對雙方都是,要說霸凌好像不是。 也許該看看霸凌的定義:仗恃著團體或權力,在力量失衡的情況下,對身體、心理、財務、權利造成損害的惡意行為。就定義而言,大雄平時與胖虎、小夫的相處比較接近霸凌,例如胖虎總是用他的拳頭「要」到漫畫,大雄每每都莫可奈何。但是為何我們小時候看不會覺得是霸凌呢?看起來很弱的大雄,其實也會時不時的反抗,雖然是用哆啦 A 夢的道具,但他也因此有能力去面對強者,有時也真的整到胖虎、小夫哇哇大叫,我們也感到大快人心,所以他們的互動要稱霸凌,也還不到,大雄還是用他的方法反抗回去了,他有靠山叫哆啦 A 夢。我們小時候或多或少都經歷過類似的狀況,兩個孩子的衝突往往雙方都會有點責任,在孩子們的世界會以自己的方式彼此碰撞與摩擦,同時是相互切磋與認識彼此,多少就是「不打不相識」。 那麼,到底怎樣算「霸凌」呢?重點在 過度的權力失衡 ,在加上另一方完全無法反抗,這種絕對的強讓對方無從反抗,就是霸凌。尤其之前上新聞的高雄霸凌事件,就很典型是絕對的強對無法反抗的弱,讓看到的人震驚不已,有種今非昔比的感覺,會讓人想問到底發生什麼事?接下來,將會從根源、文化等不同的角度去看霸凌的產生,試著有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因應。   根源與文化 霸凌的根源:「人有...

有陰影的地方,就有太陽 ~談青少年自殺防治~

有陰影的地方,就有太陽   ~ 談青少年自殺防治 ~     鄭又嘉心理師     失落的「 I 世代」,你看見了嗎 ? 據 2020 年 9 月臺灣自殺防治中心公布的數據,青少年自殺 死亡率 達到每 10 萬人 9.1 人,已連續三年創新高,其中以 15 到 24 歲 7991 人次最多。台灣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表示,青少年十大死因第二位是自殺,僅次於意外,常見自殺原因是情感問題、課業壓力、網路霸凌或校園霸凌。從各項數據與資料顯示自殺問題逐年嚴重,當前我們非常需要去正視及思考如何保護青少年遠離自殺。   穿越層層迷霧,唯有面對與理解 自殺背後的成因通常是複雜的、多重因素的,目前多以個人、家庭、學校三個青少年發展的重要背景來探討。來自個人的部分,例如過度的自我要求、自我價值低落、精神情緒失調、創傷壓力症候群等 ; 來自家庭的部分,例如 家庭暴力、親子衝突、家庭溝通不良等 ; 來自學校的部分,例如校園霸凌、網路霸凌、課業及升學壓力、情感困擾等。另外,整體社會環境的不利因子,例如重大災難事件、不當的媒體報導造成的仿效效應等也都對青少年造成不小的負面影響。 青少年自殺行為的發生,有些是經過長期不安及痛苦漸漸堆疊而成的慢性歷程,有些則是因內在失控、衝動行為造成的急性歷程。自殺行為不是我們所樂見的,但也看見其行為的背後,孩子正在表達一種絕望感受、以及被傾聽理解的需求。   青少年自殺的警訊( FACT ) Kalafat(1990) 提出 FACT 自殺警告信號量表,提供家長及老師們參考 :   感覺( Feelings ) ●    過度的罪惡感和羞恥感、痛恨自己、過度悲傷、持續的焦慮與憤怒。 ●    無望的 — 「事情不可能變好了」、「已經沒有什麼好做了」、「我永遠都是覺得沒有希望」。 ●    無價值感 — 「沒有人在乎」、「沒有我別人會更好」。   行動或事件( Action or Events ) ●    藥物或酒精濫用。 ●    談論或撰寫有關死亡或毀滅的情節。 ●  ...

陪伴孩子梳理人工流產的心路歷程

陪伴孩子梳理人工流產的心路歷程 學校心理師 張怡祺 從小品學兼優的女孩,升上高中持續努力讀書並遇見了男友,沒有感情經驗的兩人,編織著純真、喜悅的穩定氛圍,自然而然地發生關係,歡愉後緊接著是生理期遲來的訊號,驗孕發現肚子裡有了小生命,兩人向家長坦誠,唯獨女孩以外的人都建議人工流產。女孩慌亂中被迫接受這個做法,在診所服下墮胎藥,隨之而來的劇痛嚇壞了女孩,接著拾起伴隨鮮血落下的胚胎,平靜地將其捧在手掌心 … 1. 孩子的心聲 看似堅強的妳在諮商室門關起的那瞬間潰堤,一個寶貴的生命從體內離去, 失落的情緒漸漸浮現,醒來就哭,哭累了就睡,頭痛、腹痛與嘔吐感不時交錯,讓妳越來越難到校,因而進到輔導系統與我碰面。 從小和孩子般的母親相依為命,使妳發展出親職化樣貌,照顧好自己之餘,還得提點母親把日子過得正常些,好獲取安全感與我能感。雖然心疼妳的境遇,卻也看見被動發展出的親職化,反而成為妳梳理流產經驗的助力,為生活找回控制感。記得結案那天妳說:「老師,如果妳以後遇到跟我一樣的學生,可以把我的故事跟她們分享,讓她們知道有人曾經走過這條路,以及是如何走過來的。」有幸成為妳人生載浮載沉時的浮木,陪妳細數淚痕裡的故事,見證妳從擺盪在憂鬱的邊緣,茁壯地踏上下一個旅程,我很樂意帶著妳的勇氣,繼續陪伴相同境遇的學生。 2.    給家長的建議 身心發展未成熟的孩子面對懷孕壓力,在個人層面,會因事出突然產生驚嚇、慌亂與罪惡感,尚有荷爾蒙作用所帶來的不適。在關係層面,可能經驗男方的害怕、逃避與不知所措,或是擔心求助師長被通報或建議休學,只好以不適切的方式處理,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因此,建議家長盡量避免責備和說教,理性陪孩子一起討論除了流產尚有其他選擇,如留養、寄養、出養,分析不同情況的可能發展。這世代的孩子主見鮮明,選擇留養的比例提升,家長面臨孩子決定留養本身也需要支持,建議可 和學校合作, 依教育部訂定《 學生懷孕受教權維護及輔導協助要點》, 透過諮商輔導、彈性處理成績與請假、生涯規劃、及補助申請等 協助 完成學業,讓孩子在經驗中學習到人際信任及處事方式,提升問題處理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3.    給教師的建議 將諮商歷程整理成以下四個階段,提供師長陪伴學生面對流產後的參考: (一)自我照顧:正常吃飯睡覺以因應指考,透過讀書...

「滑世代」來臨 人際關係大不同

滑世代來臨  人際關係大不同                                                                                                                                                                                                                                  游千雅心理師          近年網路使用一直是家長們相當重視與頭痛的議題。在近期筆者在朋友的經驗分享中發現 2000 年後出生的數位小孩在人際互動的模式上出現了極大的不同。 故事一         W 先生從大學一直到出社會後,都會回去...

孩子到底在拖什麼?!淺談拖延毛病

  學校心理師 林倩如 「他明明就都會寫,但就是不願動筆 ” 開始 ” 寫,總是要火燒屁股了才甘願開始,或者要等老師處罰了才願意開始動作。」 「他的動作總是慢吞吞,拖拖拉拉的,連吃個早餐也是!」 「叫他去洗澡就像要他的命,回應好好好,但手中的電動就是放不下來,拖到我火冒三丈了才心不甘情不願地去洗澡。」    「每次都要拖到最後一刻才要做,一定要盯著他才願意做,從來都沒看到他自己主動去做。但如果是打手遊,一定衝第一,可以整天拿著手機都玩不膩。」 學校心理師常常聽到家長或導師有以上的困擾,到底孩子為何老是慢吞吞,拖拖拉拉的?到底發生什麼事,讓我們的孩子寧願選擇被罵,仍維持拖延的習慣呢?其實,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喜歡被罵或被催促,有可能是因為他們遇到了困難,且需要大人的理解與幫忙。   以下是幾個孩子常見的拖延原因: 1 、力求完美而拖延: 做任何事情力求完美,不願冒著失敗的風險,而寧願選擇拖延。如,孩子在寫字作業上,為了要寫得漂亮工整獲得老師肯定,剛開始還耐著性子不斷地修正、一筆一畫的刻出有如印刷般的字。但此過程是疲累的,最後孩子就容易出現拖延或是不願寫、擺爛的情況。有時甚至連爸媽也受不了,直接幫孩子完成,因此也就養成孩子的依賴性。   2 、能力有限而拖延: 孩子長期在學習遇到困難,習得無助感增加,對於學習感到挫折、氣餒;但為了保護自尊,於是用拖延的方式來面對問題。「我不想做」比起「我不會、我不能」聽起來感覺好多了。   3 、難以專心而拖延: 周遭有太多使人容易分心或是更有趣的人事物,讓孩子的專注力難以放在被要求的事情上。如,孩子難以抵擋看電視或是打手遊的誘惑,導致他們遲遲不去洗澡、遲遲不寫作業。   4 、主觀的時間感與眾不同而拖延: 孩子高估對時間的掌握,有困難確切預估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成任務,因此在時間規劃上,常常計畫趕不上變化,進而產生挫折感,漸漸地拖延的習性也就變本加厲。 5 、選擇性而拖延: 面對不同對象所指令、下達的要求,孩子是有選擇性地完成,反之則能拖則拖。例如:在學校「老師」的指令有如聖旨,使命必達;但可能在家中面對「父母」就完全相反,有令必拖,能拖多久是拖多久。   6 、生活信念而拖延 生活信念深受家庭...

愛的陪伴、原則相伴

                    愛的陪伴、原則相伴                賴芷瑜學校心理師 「老師,我孩子很皮,罵也罵了、罰也罰了,但就是一犯再犯!我還能怎麼辦呢?」 「老師,孩子搗蛋的時候,我都好好跟他講道理,阿可是講都講不聽,他到底在想什麼啊?」 當孩子在學校出現狀況,邀請家長到學校來討論如何一起幫助孩子時,經常聽見家長也同樣苦惱著不知道怎麼面對孩子那些大大小小、頻繁發生的「問題」,並且感覺到疲倦、挫折與無力。多數的家長在管教孩子時,會遇到這樣的兩難情境:用打罵的方式來處罰犯錯的孩子,雖然短時間內看似能獲得一些效果,但卻難以持久,甚至影響了親子關係;但若只是跟孩子好聲好氣地講道理,有時候孩子又會鬧脾氣不聽,讓做父母的左右為難,無所適從啊! 有時候,大人們會對於孩子的行為感到疑惑,然而,孩子因為還在成長中,對於大人所謂「好的行為」或「適當的溝通方式」仍是懵懵懂懂,因此有時會用一些讓父母感覺到困擾的方式表達需要,並不是故意想找父母麻煩。因此,當父母能夠先穩住自己的情緒,接住孩子想被理解的感受,並讓孩子感覺到我們知道了,往往能開啟後續和孩子溝通、教育的機會。美國的兒童遊戲治療專家 Landreth(2002) 觀察到這樣的狀況,整理了三個具體步驟,讓孩子有機會理解自己的情緒,並練習自我控制的能力,同時也幫助家長們跳脫在處罰和溺愛兩者之間的拔河,在教導孩子的同時,也保有與孩子之間的連結。   一、 辨識並同理孩子當下的感受與需求 有時候孩子的情緒跑得比思考還快,只能感覺到自己很生氣或是很難過,並用不恰當的行動表現出來。家長若能看見孩子行為背後可能的感受和想要的東西,往往能讓孩子有被家長關心和理解的感受。當孩子的挫折或需要能夠被聽見,也就更有機會能停下來,與家長進行下一步的溝通和討論。 例如:孩子在遊戲中和其他小朋友推擠,開始吵架,甚至打了起來。這時,家長可以用冷靜的語氣且認真的態度,對孩子說:「我看到你跟朋友吵架了,我感覺到你很生氣。」 二、 說明行為不當的原因 管教的目的之一,是讓孩...

是「不能」?還是「不為」? ─拆解孩子的行為樣貌

  是「不能」?還是「不為」? ─拆解孩子的行為樣貌 學校心理師   張雯婷 小名的家長:「心理師我跟你說,這孩子就是懶惰!我給他一個鐘頭寫功課,一個小時後我再檢查,他只完成了三分之一,我看他根本就不想寫。 同一個題型我講了好幾遍,他就是沒聽進去,老是犯一樣的錯誤,每次我講話他都左耳進、右耳出,沒有在聽,還會頂嘴。還有,他在學校跟同學也相處得不好,每天翻開他的聯絡簿之前,我都要先深呼吸,不然看到學校老師反應小名又跟誰吵架或打架時,我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發飆。為什麼他只會闖禍呢?…」 小名的家長在諮商室裡跟我談話時,說話很急促,似乎希望在五十分鐘的會談裡,完整告訴我孩子的樣貌。但談到一半時,家長就語帶哽咽地說:「心理師,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帶這個孩子了。可是,他再怎麼不好,都是我的小孩啊!如果連我都放棄他了,還有誰能幫助他?」在會談室裡,我感受到家長言語間所表露的複雜情緒,這中間交織了父母對孩子學業成績的期待、對孩子不聽話的憤慨,以及無力管教的挫折感。於是,我靜靜等待家長平復情緒後,再協助他們將小名的行為樣貌「拆解」,找出孩子每個行為背後潛藏的原因。 在開始拆解行為樣貌之前,我最常問家長:「您覺得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是「不能」,還是「不為」?」通常得到的回應是:「這有差別嗎?」親愛的家長們,這中間的差別可大了!「不能」,指的是孩子在認知、技巧或心智等方面能力有所不足,所以無法做到;「不為」,則是孩子有能力可以做到,但卻因為種種因素而不肯去做。簡單來說,如果要讓一部汽車能夠上路,那油箱至少要有汽油,如果沒有油,就算這部車子的性能再好,也沒有辦法啟動。當孩子「不能」時,就是其內在能力缺乏「汽油」這個元素,這時候我們要給予的,是根據他的資質添加 92 、 95 或 98 汽油。但如果車子的各項配備都已經完善,油箱也加滿了,而駕駛卻因為心情不好不想上路,這時候就是「不為」了。         回到問題「給予一個鐘頭的時間,孩子卻只完成三分之一的作業」,第一步要做的是檢視這個行為是「不能」還是「不為」。如果是「不能」,有幾個問題要釐清,例如:孩子能理解作業內容嗎?孩子手部肌肉是否不夠力氣而無法長時間握筆?只有這個科目才需要花比較久的時間嗎?還是其他科目也是?這些問題家長可以...

心理師的職場面面觀-治療為什麼無效?淺談治療歷程中的家長責任

  心理師的職場面面觀 - 治療為什麼無效 ? 淺談治療歷程中的家長責任 學校心理師湯淨棋         學校心理師的工作中有一個項目是親職諮詢,尤其是在小學端,每當要服務一位新的孩子,請爸媽來學校了解孩子在家的作息與親子互動關係是絕對需要的,不外乎是因為孩子的年紀越小,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影響力越大。            有位家長因為我的邀請而到學校與我諮詢,在這之前學校老師有叮嚀我說:「心理師,這位家長排斥帶孩子尋求醫療資源,建議不要在諮詢時和媽媽提到就醫這件事。」我知道老師是好意提醒,但就專業倫理來看,若孩子有醫療需求,我還是會誠實地提供建議。引起我好奇的是,為什麼家長會如此抗拒?我想不外乎是擔心標籤化的議題,不過,在我工作職場,多數的家長仍是願意接受專業資源及協助的,如,從健保給付的職能、語言治療項目或是自費找心理諮商、參加坊間情緒工作坊或人際課程的都有。親職諮詢在輕鬆的氛圍下,我帶著友善且好奇的態度詢問媽媽,試圖了解過去是不是有不好的醫療經驗。媽媽回應:「我帶孩子參加治療課程多年,孩子都沒有變好,仍然講不聽,學習也沒有成效,治療都沒有用,所以不想繼續浪費時間。」           在職場中,我也不乏聽到「看心理師都沒有用」類似的訊息。每位家長在教養這關都有自己的難題要面對和學習,當家長說出「醫療 / 治療沒有用」的訊息背後,其實帶有辛苦、無奈和錯誤的期待,需要被釐清和討論。蘇文清職能治療師在親子天下分享「教養不是醫療責任,教養是家長的責任」,文章中他透過深刻地舉例,直接回應治療沒有用的主因,回歸到家長的價值觀和身體力行的執行。他問家長「治療師有沒有說要孩子學會負責的態度 ? 」「有沒有對孩子不好的行為要求,對於對的事情要堅持 ? 」「治療師建議的教養方式,家長有配合嗎 ? 」對於治療師的提問,家長不好意思地回答說「因為工作很忙,所以才想說送治療課 ... 」這例子確實反映一些家長狀態,因為工作繁忙,會希望透過專家解決教養上的困難。以學校心理師為例,一週見孩子一次,一次約 40-50 分鐘的諮商晤談。同時學校心理師會依需求提供親子諮詢,從中協助家庭擬定治療策略,若家長不嘗試將心理師的...

與孩子討論”生命”-從寵物飼養出發

與孩子討論 ” 生命 ” - 從寵物飼養出發 -                                                                                                                               學校心理師 傅品潔 「心理師,我的小孩吵著想要養寵物,我該怎麼辦?」、「心理師,我的小孩常常說自己很孤單,我是不是可以養隻寵物來陪他?」,這是在家長諮詢過程中常見的寵物飼養議題。現今的家庭,不難發現家中有寵物陪伴經驗,或是有飼養寵物的考量,而如何藉由寵物飼養這議題的討論,引導孩子對生命意義的探討與責任,將會是一個可以好好發揮的主題。            當孩子想要養寵物時,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出發,試著與孩子溝通「養寵物」這件事: 1 、養寵物的目的是甚麼?      試著了解孩子想要養寵物的目的是甚麼。一時興起?好玩?想要更認識動物?從討論的過程中,可以評估孩子想要養寵物的動機、訓練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學習分辨「想要」與「需要」的差別。 2 、一同預想可能碰到的狀況     一旦飼養寵物,生活上會碰到許多改變與需要調適的地方,像是照顧寵物的花費 ( 食物、醫療 ) 、寵物生病就醫的資源(如:家裡附近是否有適合的寵物醫院 ) 、每天例行工作的分工 ( 如:寵物的衛生清潔、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