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是「不能」?還是「不為」? ─拆解孩子的行為樣貌

 是「不能」?還是「不為」? ─拆解孩子的行為樣貌

學校心理師  張雯婷

小名的家長:「心理師我跟你說,這孩子就是懶惰!我給他一個鐘頭寫功課,一個小時後我再檢查,他只完成了三分之一,我看他根本就不想寫。同一個題型我講了好幾遍,他就是沒聽進去,老是犯一樣的錯誤,每次我講話他都左耳進、右耳出,沒有在聽,還會頂嘴。還有,他在學校跟同學也相處得不好,每天翻開他的聯絡簿之前,我都要先深呼吸,不然看到學校老師反應小名又跟誰吵架或打架時,我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發飆。為什麼他只會闖禍呢?…」

小名的家長在諮商室裡跟我談話時,說話很急促,似乎希望在五十分鐘的會談裡,完整告訴我孩子的樣貌。但談到一半時,家長就語帶哽咽地說:「心理師,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帶這個孩子了。可是,他再怎麼不好,都是我的小孩啊!如果連我都放棄他了,還有誰能幫助他?」在會談室裡,我感受到家長言語間所表露的複雜情緒,這中間交織了父母對孩子學業成績的期待、對孩子不聽話的憤慨,以及無力管教的挫折感。於是,我靜靜等待家長平復情緒後,再協助他們將小名的行為樣貌「拆解」,找出孩子每個行為背後潛藏的原因。

在開始拆解行為樣貌之前,我最常問家長:「您覺得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是「不能」,還是「不為」?」通常得到的回應是:「這有差別嗎?」親愛的家長們,這中間的差別可大了!「不能」,指的是孩子在認知、技巧或心智等方面能力有所不足,所以無法做到;「不為」,則是孩子有能力可以做到,但卻因為種種因素而不肯去做。簡單來說,如果要讓一部汽車能夠上路,那油箱至少要有汽油,如果沒有油,就算這部車子的性能再好,也沒有辦法啟動。當孩子「不能」時,就是其內在能力缺乏「汽油」這個元素,這時候我們要給予的,是根據他的資質添加929598汽油。但如果車子的各項配備都已經完善,油箱也加滿了,而駕駛卻因為心情不好不想上路,這時候就是「不為」了。

        回到問題「給予一個鐘頭的時間,孩子卻只完成三分之一的作業」,第一步要做的是檢視這個行為是「不能」還是「不為」。如果是「不能」,有幾個問題要釐清,例如:孩子能理解作業內容嗎?孩子手部肌肉是否不夠力氣而無法長時間握筆?只有這個科目才需要花比較久的時間嗎?還是其他科目也是?這些問題家長可以跟老師一起討論,才知道要給孩子哪些學習或資源上的協助。

        如果是「不為」,可以進一步思考孩子的行為樣貌是為了:逃避想獲得他人注意想獲得具體的事物,還是自我刺激所致(詳細內容可參閱下表)。

逃避

時間不夠、不喜歡的工作類型、會感到緊張/焦慮、害怕失敗、挫折感。

想獲得他人注意

想要掌控、爭第一、經常被忽略。

想獲得具體事物

無法等待、想獲得獎勵或玩具。

自我刺激

刺激量過多或不足、興奮、激動。

舉例來說,如果小名因為要長時間坐在位子上寫作業,而「逃避」不想寫,家長可以將作業切割成多步驟,允許孩子間隔一段時間後,偶爾起身做點肢體活動、適度休息。如果是為了「獲得他人注意」,那麼要思考的方向是,孩子平常是否只能在課業方面才能得到家長關注,如果是的話,家長要調整親子互動的時間與品質。若孩子是因為想玩玩具,而無法專注在課業上,可以教導如何延宕滿足,或事先討論寫完功課有多久的遊戲時間。最後,當孩子表現出喃喃自語、唱歌或反覆做某個動作的「自我刺激」時,可能是孩子為了紓解課業壓力而轉化的替代行為,這時候我們可以教導孩子辨識壓力源,並搭配放鬆技巧的練習。

當問題接踵而至時,我們往往會無所適從,甚至感到無能為力。但如果能思索這些問題是「不能」還是「不為」,了解背後的可能原因,那解決之道就會浮現檯面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