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愛的陪伴、原則相伴

 

                  愛的陪伴、原則相伴              賴芷瑜學校心理師

「老師,我孩子很皮,罵也罵了、罰也罰了,但就是一犯再犯!我還能怎麼辦呢?」

「老師,孩子搗蛋的時候,我都好好跟他講道理,阿可是講都講不聽,他到底在想什麼啊?」

當孩子在學校出現狀況,邀請家長到學校來討論如何一起幫助孩子時,經常聽見家長也同樣苦惱著不知道怎麼面對孩子那些大大小小、頻繁發生的「問題」,並且感覺到疲倦、挫折與無力。多數的家長在管教孩子時,會遇到這樣的兩難情境:用打罵的方式來處罰犯錯的孩子,雖然短時間內看似能獲得一些效果,但卻難以持久,甚至影響了親子關係;但若只是跟孩子好聲好氣地講道理,有時候孩子又會鬧脾氣不聽,讓做父母的左右為難,無所適從啊!

有時候,大人們會對於孩子的行為感到疑惑,然而,孩子因為還在成長中,對於大人所謂「好的行為」或「適當的溝通方式」仍是懵懵懂懂,因此有時會用一些讓父母感覺到困擾的方式表達需要,並不是故意想找父母麻煩。因此,當父母能夠先穩住自己的情緒,接住孩子想被理解的感受,並讓孩子感覺到我們知道了,往往能開啟後續和孩子溝通、教育的機會。美國的兒童遊戲治療專家Landreth(2002)觀察到這樣的狀況,整理了三個具體步驟,讓孩子有機會理解自己的情緒,並練習自我控制的能力,同時也幫助家長們跳脫在處罰和溺愛兩者之間的拔河,在教導孩子的同時,也保有與孩子之間的連結。

 一、辨識並同理孩子當下的感受與需求

有時候孩子的情緒跑得比思考還快,只能感覺到自己很生氣或是很難過,並用不恰當的行動表現出來。家長若能看見孩子行為背後可能的感受和想要的東西,往往能讓孩子有被家長關心和理解的感受。當孩子的挫折或需要能夠被聽見,也就更有機會能停下來,與家長進行下一步的溝通和討論。

例如:孩子在遊戲中和其他小朋友推擠,開始吵架,甚至打了起來。這時,家長可以用冷靜的語氣且認真的態度,對孩子說:「我看到你跟朋友吵架了,我感覺到你很生氣。」

二、說明行為不當的原因

管教的目的之一,是讓孩子透過事情的發生,學習遵守生活中的各種規範,並提升自我控制的能力。因此,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將行為不適當的原因清楚的說明,即是提供孩子反省思考的機會。

例如:讓孩子情緒較為冷靜後,溫和地告訴孩子:「但是打架會讓別人和自己受傷,我們不可以打人或推人!」

三、引導具體替代方法

幫助孩子發展出能滿足需要、合於規範,且孩子真的可以做到的替代方法,是很重要的一步。家長可以透過引導,幫助孩子自己思考適當的替代方式,了解行為可能的後果,允許並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樣孩子日後遵守規定的意願機會也會增加。當孩子自己有困難想出其他方法時,家長也可以提供選項,讓孩子自己選擇想要的方式,並適當的提供協助,例如直接示範適切的行為給孩子看,或是邀請孩子一起去完成事情。

例如:家長可以跟孩子說:「如果你還是很生氣,我們可以先去休息一下再回來,或是去玩其他的遊戲,你要選哪一個?」

 身為家長,我們一方面既期待能維持著與孩子親近的關係,但另一方面,又同時需要管理、訓練孩子生活的常規。面對孩子成長中的種種挑戰,家長若能理解孩子的需要,形成一致的管教態度和方向,並且在與孩子討論確定規則後,確實地執行,便能讓孩子在穩定與明確的標準下,逐漸增加自我控制,練習解決問題的思考。或許在剛開始的時候,孩子會有情緒出現,除了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要之外,家長自己也可以試著好好安頓心中那份焦急、生氣的感受,才能維持堅定溫和的態度,讓每一次的溝通和管教,都成為更靠近、理解孩子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