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世代來臨 人際關係大不同
游千雅心理師
近年網路使用一直是家長們相當重視與頭痛的議題。在近期筆者在朋友的經驗分享中發現2000年後出生的數位小孩在人際互動的模式上出現了極大的不同。
故事一
W先生從大學一直到出社會後,都會回去協助母校社團的學弟妹擔任顧問與指導表演,有一年回去,當高二的學長姐在表演結束時,台下的學弟妹卻鴉雀無聲,W先生覺得相當不解,認為學弟妹們怎麼如此沒禮貌跟冷漠,但後續才在網路上發現這些高一生們都在自己的IG或社群平台上分享自己看表演的長篇心得。才驚訝原來現在的孩子不會當下歡呼與鼓掌,是會留到自己的社群上用豐富的文字與照片來表達情緒與感動。
故事二
梅老師說自己時常會帶領教會的青少年進行戶外教學,有一次帶了孩子們去到一片很美麗的海灘,原本以為孩子會很興奮地衝到海邊碰碰水打水仗,但卻看見每個孩子都只是一個個站在海灘上拿著手機個別的在拍照。梅老師起初以為孩子並不喜歡這次的旅行,但後來發現孩子們都在自己的IG發文,述說出遊的開心。
以往的人際互動樣貌已經不能全然的解釋現今孩子的內在世界與社交狀況,上述的故事都在提醒著我們,數位原民時代的孩子在情感表達與人際互動的模式的巨大改變,已經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事實。到底師長們該如何因應這樣的潮流,減少世代使用網路差異帶來的衝突?
在這人手一機的時代,兒福聯盟於2019年調查,台灣孩子擁有手機的平均年齡約為10歲,87.0%的孩子有社群軟體帳號,且平均一人有3.8個社群軟體帳號。「我怎麼掉粉了?」「我這篇讚數怎麼這麼少?」都是青少年日常提及的話題。而兒童青少年最常使用抖音(Titok)、Line、Youtube、Instagram、Facebook、Dcard等社群軟體,Oksman和Rautiainen於2012年的研究提出,對於高年級的小學生,手機作為遊戲工具的需求下降,但人際交流的重要性增加,而對注重同儕關係的青少年來說,網路等於是數位世代人際互動的基本工具之一,網路使用成為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網路人際的經營也成為了孩子自我認同與自我價值的來源之一,有些孩子可以藉由網路的無遠佛屆,得到多元的資訊,以及培養數位科技的能力,甚至得到正向的人際回饋。舉例來說,一位14歲的航空迷,將自己整理的航空資訊,運用飛行模擬、自身流暢的口白、成熟的剪輯技巧製作成一部部精緻的影片,成為大人們都讚賞的知識型Youtuber,訂閱粉絲持續上升,而藉由影片分享,拓展了人際圈,就算同年紀的孩子中並不特別有興趣的主題,也可以在網路中找到有共鳴的同好,得到自我肯定。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社群媒體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也是大家相當關注的,焦慮、恐慌與憂鬱時常是數位小孩容易出現的情緒困擾。讓青少年煩惱的「已讀不回」或是「FoMO(錯失恐懼症)*」,往往是因為無法及時聯繫到互動對象,沒有實際的人際回饋,讓心中的小劇場無限擴大,因而對自己產生負向評價與人際焦慮的感受,深怕自己成為邊緣人。加上社群平台大多呈現精心安排的照片與影片,片面的內容再加上誇大的濾鏡與特效,營造形象的功能實質大於交流分享,易造成觀者產生比較心態,相較面對面雙向的人際互動,缺乏完整的對話脈絡,與真實生活裡來一往的互動,進而使人際經驗處在一個真空的幻想中,使得本身自信較低的孩子就更容易產生焦慮與自卑的情緒。
*錯失恐懼症:英文為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也稱社群恐慌症等,是一種對患得患失所產生持續性的焦慮,這樣的人總會認為別人在自己不在時經歷了什麼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這種社會焦慮被描繪與他人的一舉一動保持關聯的渴望。(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網路對於孩子的身心衝擊與因應之道都是教育人員與家長們相當關注的議題,而上述的例子讓我們知道有些孩子可以在數位時代擁有更寬闊的人際關係與自我發展,而有些孩子卻可能深受網路帶來的負面傷害,我們可以嘗試運用以下五點策略為孩子們在數位時代中建立好體質。
(一)教養原則一致:在網路使用中,孩子在自制力上的確還需要學習。特別在「時間限制」是最容易產生親子衝突的部分,父母雙方對孩子使用網路態度的事前溝通相當重要,須盡量避免一人嚴厲一人放水的狀況,從小建立有原則的規範,適時的給予彈性,隨著孩子的成長與之討論使用需求,並漸漸鬆綁規定。
(二)高品質的陪伴經驗是打底的關鍵:從小讓孩子在人際互動中有真實被陪伴與關注的經驗,減少孩子使用網路時被淺薄的人際互動吸引,迷失在讚數與點閱率上。簡單來說,爸媽也得要以身作則,從小在陪伴孩子時給予足夠的全神貫注的經驗,不拿著手機陪伴孩子,就算不做任何介入僅是看著孩子玩,一起享受孩子的一舉一動就足夠是一種高品質的人際互動經驗。面對青少年,若孩子沈迷於網路的社交互動,可以觀察孩子是否在家庭或學校的人際互動中遇到了挫折,轉而在網路世界的好友數、讚數或一個個網友的短暫連結上得到補償作用。
(三)培養孩子遊戲的多元性:孩子的發展如同開闢道路,若孩子自幼就可以自由的嘗試各種表達與連結的媒介,不論是口語、肢體、繪畫或自然物的接觸都可以讓孩子長大後除了3C產品外,能自然而然在沒有網路時自行找到樂趣。不會時常喊著「好無聊!」。若孩子已經邁入青少年,可以觀察孩子是否僅用網路來消磨時間,或投注單一而非多元的網路使用。另外依舊可以從現在開始幫助孩子安排多元的活動,支持孩子去探索與嘗試有興趣的領域,減少孩子滑得多動得少的情況。
(四)理解代替禁止:研究發現,只有14.3%的家長了解並會與孩子討論網路軟體的使用狀況,大多數的家長(85.7%)不清楚孩子的網路使用。理解孩子使用的社群平台,知己知彼,才能減少偏見與限制帶來的衝突,成為陪伴與引導的角色,細緻地與孩子探索每個平台可能帶來的風險與益處。雖然同儕在青少年的人際與興趣的影響是大的,但在道德與價值觀上,家長依舊是最具影響力的角色。爸媽千萬不要小看自己對青少年的影響力唷!
(五)融入數位時代的親子互動:可以將網路作為與數位世代交流的基本工具,父母可以利用手機與青少年子女促進親子正向互動,偶爾使用文字訊息溝通分享,可能反而是孩子感到自在的一種溝通方式,或陪同孩子使用網路觀看影片,在過程中學會與孩子一同享受與討論,讓孩子習慣思考眼前的資訊,培養孩子媒體識讀的能力。在不理解時可以帶著好奇的心態,僅觀察不評價,在必要時才給予建議與教育性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