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陰影的地方,就有太陽
~談青少年自殺防治~
鄭又嘉心理師
失落的「I世代」,你看見了嗎?
據2020年9月臺灣自殺防治中心公布的數據,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達到每10萬人9.1人,已連續三年創新高,其中以15到24歲7991人次最多。台灣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表示,青少年十大死因第二位是自殺,僅次於意外,常見自殺原因是情感問題、課業壓力、網路霸凌或校園霸凌。從各項數據與資料顯示自殺問題逐年嚴重,當前我們非常需要去正視及思考如何保護青少年遠離自殺。
自殺背後的成因通常是複雜的、多重因素的,目前多以個人、家庭、學校三個青少年發展的重要背景來探討。來自個人的部分,例如過度的自我要求、自我價值低落、精神情緒失調、創傷壓力症候群等;來自家庭的部分,例如家庭暴力、親子衝突、家庭溝通不良等;來自學校的部分,例如校園霸凌、網路霸凌、課業及升學壓力、情感困擾等。另外,整體社會環境的不利因子,例如重大災難事件、不當的媒體報導造成的仿效效應等也都對青少年造成不小的負面影響。
青少年自殺行為的發生,有些是經過長期不安及痛苦漸漸堆疊而成的慢性歷程,有些則是因內在失控、衝動行為造成的急性歷程。自殺行為不是我們所樂見的,但也看見其行為的背後,孩子正在表達一種絕望感受、以及被傾聽理解的需求。
青少年自殺的警訊(FACT)
Kalafat(1990)提出FACT自殺警告信號量表,提供家長及老師們參考:
感覺(Feelings)
● 過度的罪惡感和羞恥感、痛恨自己、過度悲傷、持續的焦慮與憤怒。
● 無望的—「事情不可能變好了」、「已經沒有什麼好做了」、「我永遠都是覺得沒有希望」。
● 無價值感—「沒有人在乎」、「沒有我別人會更好」。
行動或事件(Action or Events)
● 藥物或酒精濫用。
● 談論或撰寫有關死亡或毀滅的情節。
● 焦躁不安、攻擊、魯莽。
改變(Change)
● 對於朋友、嗜好、個人清潔、性、或以往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消沈、退縮後突然情況好轉。
● 人格—更退縮、厭倦、冷漠、猶豫不決,或更為喧鬧、多話、外向。
● 行為—無法專心。
● 睡眠—睡太多或失眠,有時候會很早醒來。
● 飲食習慣—沒有胃口、體重減輕、或吃得過量。
惡兆(Threats)
● 言語—如「流血流多久才會死?」
● 威脅—如「沒多久我就不會在這裡了」
● 計畫—安排事務、送走喜歡的東西、研究藥物、獲取武器。
● 自殺的企圖—服藥過量、割腕。
關懷、支持、適時轉介
當青少年欲以自殺作為一種結束生命之方式前,通常會透露出相關的警訊,迴避或是嘲諷的回應可能導致更負面的結果。身為家長或是師長,用穩定的態度關心孩子的生活、傾聽孩子對自殺的感覺及想法,便能減低孩子強烈的孤立無助感,獲得力量。如果,對孩子的協助已超過了你能力所及,也別忘了適時的轉介專業資源。
我們都曾受傷,才會成為彼此的陽光
電影<陽光普照>中,大兒子阿豪未留任何訊息的離世,唯一留下的,是給補習班同學曉貞的一段簡訊:「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不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佔一半……,但是我環顧四周,不只是這些動物有陰影可以躲,包括妳、我弟,甚至是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暗的角落,可是我沒有。我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每個家庭可能承載著各種難以言喻的重量,是輕是重,是光明亦或黑暗,都是屬於每個家庭生命故事的一部份。我們都是學習成長中的一家人,或許曾受傷也曾迷惘,先將評價和指導先放在一旁,多一份溫柔和接納,風雨中才能一起走過。有陰影的地方,就有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