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動作總是慢吞吞,拖拖拉拉的,連吃個早餐也是!」
「叫他去洗澡就像要他的命,回應好好好,但手中的電動就是放不下來,拖到我火冒三丈了才心不甘情不願地去洗澡。」
學校心理師常常聽到家長或導師有以上的困擾,到底孩子為何老是慢吞吞,拖拖拉拉的?到底發生什麼事,讓我們的孩子寧願選擇被罵,仍維持拖延的習慣呢?其實,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喜歡被罵或被催促,有可能是因為他們遇到了困難,且需要大人的理解與幫忙。
1、力求完美而拖延:
做任何事情力求完美,不願冒著失敗的風險,而寧願選擇拖延。如,孩子在寫字作業上,為了要寫得漂亮工整獲得老師肯定,剛開始還耐著性子不斷地修正、一筆一畫的刻出有如印刷般的字。但此過程是疲累的,最後孩子就容易出現拖延或是不願寫、擺爛的情況。有時甚至連爸媽也受不了,直接幫孩子完成,因此也就養成孩子的依賴性。
孩子長期在學習遇到困難,習得無助感增加,對於學習感到挫折、氣餒;但為了保護自尊,於是用拖延的方式來面對問題。「我不想做」比起「我不會、我不能」聽起來感覺好多了。
周遭有太多使人容易分心或是更有趣的人事物,讓孩子的專注力難以放在被要求的事情上。如,孩子難以抵擋看電視或是打手遊的誘惑,導致他們遲遲不去洗澡、遲遲不寫作業。
孩子高估對時間的掌握,有困難確切預估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成任務,因此在時間規劃上,常常計畫趕不上變化,進而產生挫折感,漸漸地拖延的習性也就變本加厲。
5、選擇性而拖延:
面對不同對象所指令、下達的要求,孩子是有選擇性地完成,反之則能拖則拖。例如:在學校「老師」的指令有如聖旨,使命必達;但可能在家中面對「父母」就完全相反,有令必拖,能拖多久是拖多久。
生活信念深受家庭關係、人際社交關係和文化的影響。如,助人為快樂之本是我們從小到大被教導的美德,但孩子有時過於熱心地幫助他人,而忘記應該先完成自己該做的事,導致拖延的狀況不斷發生。
-
先排除孩子是否有學習困難,再依孩子的能力,調整任務的難易度,避免挫折感所帶來的逃避心態。
-
正向鼓勵代替責罵,避免對拖延行為表示貶低、羞辱或輕蔑。
-
尋找事情的正面意義,以增加孩子做事的動力。
-
透過提問討論,引導孩子以實際觀點看待任務和設定目標。
-
教導孩子建立to-do-list,並練習安排任務的輕重緩急次序。
-
拆解任務成幾個細項,以促進任務完成度。
-
練習估算任務需要的時間,以增加孩子對時間的敏感度。
-
設定清楚的限制與結果,以利孩子理解行為的後果。
-
讓孩子自己做該做的任務!
參考資料:
Jane B. Burka & Lenora
M Yuen (2011)。《拖延心理學》。洪慧芳。臺北:漫遊者文化。
王意中 (2017)。《戒掉孩子的拖延症》。臺北:寶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