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心理師的職場面面觀-治療為什麼無效?淺談治療歷程中的家長責任

 

心理師的職場面面觀-治療為什麼無效?淺談治療歷程中的家長責任

學校心理師湯淨棋

       學校心理師的工作中有一個項目是親職諮詢,尤其是在小學端,每當要服務一位新的孩子,請爸媽來學校了解孩子在家的作息與親子互動關係是絕對需要的,不外乎是因為孩子的年紀越小,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影響力越大。 

        有位家長因為我的邀請而到學校與我諮詢,在這之前學校老師有叮嚀我說:「心理師,這位家長排斥帶孩子尋求醫療資源,建議不要在諮詢時和媽媽提到就醫這件事。」我知道老師是好意提醒,但就專業倫理來看,若孩子有醫療需求,我還是會誠實地提供建議。引起我好奇的是,為什麼家長會如此抗拒?我想不外乎是擔心標籤化的議題,不過,在我工作職場,多數的家長仍是願意接受專業資源及協助的,如,從健保給付的職能、語言治療項目或是自費找心理諮商、參加坊間情緒工作坊或人際課程的都有。親職諮詢在輕鬆的氛圍下,我帶著友善且好奇的態度詢問媽媽,試圖了解過去是不是有不好的醫療經驗。媽媽回應:「我帶孩子參加治療課程多年,孩子都沒有變好,仍然講不聽,學習也沒有成效,治療都沒有用,所以不想繼續浪費時間。」 

       在職場中,我也不乏聽到「看心理師都沒有用」類似的訊息。每位家長在教養這關都有自己的難題要面對和學習,當家長說出「醫療/治療沒有用」的訊息背後,其實帶有辛苦、無奈和錯誤的期待,需要被釐清和討論。蘇文清職能治療師在親子天下分享「教養不是醫療責任,教養是家長的責任」,文章中他透過深刻地舉例,直接回應治療沒有用的主因,回歸到家長的價值觀和身體力行的執行。他問家長「治療師有沒有說要孩子學會負責的態度?」「有沒有對孩子不好的行為要求,對於對的事情要堅持?」「治療師建議的教養方式,家長有配合嗎?」對於治療師的提問,家長不好意思地回答說「因為工作很忙,所以才想說送治療課...」這例子確實反映一些家長狀態,因為工作繁忙,會希望透過專家解決教養上的困難。以學校心理師為例,一週見孩子一次,一次約40-50分鐘的諮商晤談。同時學校心理師會依需求提供親子諮詢,從中協助家庭擬定治療策略,若家長不嘗試將心理師的建議同步執行於生活中,久而久之「治療無效」的想法會如同一道牆隔絕掉醫療資源,對治療產生不信任感,最糟的狀態是有醫療需求的孩子在無資源的狀態下,停滯了成長及學習的機會。 

家長如何善用心理師親職諮詢資源

       身為媽媽在教養孩子上我也面對很多的挑戰,有時感覺到我所學的專業教養策略如同打高空的難以執行,在挫折中我學會告訴自己,專家策略是一個指標和完美狀態,嘗試朝那目標前進,不要期待一次就會成功。我在歷程中反覆思考為什麼自己做不到,為什麼我無法堅持,為什麼我無法好好與孩子說話,是我太累了嗎?我有什麼顧慮嗎?或者我已經確實執行,但在我孩子身上為什麼沒有呈現效果,是不是我忽略了什麼?卡關時我會找心理師同儕來諮詢一下。上述例子我想分享給正與心理師合作或未來考慮與心理師合作的父母們,當你們接收到專家建議教養策略時,會感到有難度,這是正常的,請勇敢並堅定的反覆嘗試,它是一個有難度有挑戰的歷程。若你努力嘗試多次仍是未改善現況,也請你將這歷程與心理師分享及討論,看是否有其他的方式或做些調整。大多時候我們是朝著對的方向前進,但生命歷程是一點一滴的累積,看到改變是需要多一點的時間。 

       身為學校心理師的我不會選擇孩子,也不會選擇服務的家長,但清楚知道若家長沒有認知自己應該要扛起的努力和教養責任,再多專業介入仍終究會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