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與孩子討論”生命”-從寵物飼養出發

與孩子討論生命-從寵物飼養出發-

                                                                                                                             學校心理師 傅品潔

「心理師,我的小孩吵著想要養寵物,我該怎麼辦?」、「心理師,我的小孩常常說自己很孤單,我是不是可以養隻寵物來陪他?」,這是在家長諮詢過程中常見的寵物飼養議題。現今的家庭,不難發現家中有寵物陪伴經驗,或是有飼養寵物的考量,而如何藉由寵物飼養這議題的討論,引導孩子對生命意義的探討與責任,將會是一個可以好好發揮的主題。

         當孩子想要養寵物時,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出發,試著與孩子溝通「養寵物」這件事:

1、養寵物的目的是甚麼?

     試著了解孩子想要養寵物的目的是甚麼。一時興起?好玩?想要更認識動物?從討論的過程中,可以評估孩子想要養寵物的動機、訓練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學習分辨「想要」與「需要」的差別。

2、一同預想可能碰到的狀況

    一旦飼養寵物,生活上會碰到許多改變與需要調適的地方,像是照顧寵物的花費(食物、醫療)、寵物生病就醫的資源(如:家裡附近是否有適合的寵物醫院)、每天例行工作的分工(如:寵物的衛生清潔、散步)、家人外出旅行時,寵物的替代照顧計畫等。透過與孩子一起討論每個議題,預想可能發生的狀況,孩子的照顧責任分擔等,從中再去討論養寵物的可行性。

3、責任與態度

    養寵物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從決定養寵物那刻起,便是責任的開始,家長這時候可以提高孩子的責任感,帶領孩子看到自己做這個決定時,必須對許多事情負責,包含對自己應盡照顧責任的負責,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對自己的決定負責,對這條生命負責,藉此增強孩子的使命感與責任心。

4.帶著孩子一起學習尊重生命

        寵物的壽命通常只有十幾年,比我們人類壽命還短,因此在飼養寵物的過程中,必然會經歷到牠們的生、老、病、死,而此時便是最佳的生命教育時機。我們沈浸於與寵物相聚所帶來的喜悅之餘,隨之而來的離別議題討論更不能忽視。面對寵物死亡,會有悲傷的情緒,其程度視人和寵物間的依附程度而有不同,有些人需要較長的時間平復,有些人則不需要。不過,最重要的是悲傷的處理,例如:陪伴孩子走過悲傷的歷程,好好與寵物道別,及最重的悲傷教育-藉由寵物死亡帶給我們有關生命的討論,是生命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也是在決定養寵物後的父母與孩子都應該有的準備。

最後不妨加入領養的議題探討。多年前的一部電影《十二夜》,故事描述收容所裡的流浪狗,若十二天後沒有被人領養,便會面臨安樂死的命運。導演全片以第一人稱視角,讓觀眾更能進入狗狗的世界,感受牠們的生活,進一步關心台灣流浪狗問題。流浪狗在幾乎沒有選擇的情況下,被迫結束生命……我們帶著孩子去思考:誰有權力結束一個生命?在這無奈卻幾乎每天上演的現實劇中,有甚麼是我們可以做的?看著路邊的寵物店,販賣高價又昂貴的動物,有多少人是在一時衝動之下做出養寵物的決定,卻又如此輕易且不負責任的放棄了一條生命。從「寵物飼養」這個議題出發,將可以是一個很棒的出發點,試著與孩子一起討論生命、認識生命,進而尊重生命。

參考文獻:

張文演(2019)。寵物給我們的生命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9811),頁 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