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詠芃學校心理師 小婷是六年級的學生,在學校裡,上課認真且老師交辦的事情都會完成,是個不讓老師刻意煩心的好學生;回到家裡,卻讓爸爸媽媽頭痛又煩惱,因為一回到家小婷就把自己關到房間裡玩電動,成績也明顯大不如前,面對父母的提醒及管教,小婷總是不理不睬的窩回房間,不論爸爸媽媽怎麼敲門都沒回應。焦急的父母聽朋友提及現在小孩很多都網路成癮,認為原本乖巧聽話的小婷,會變成現在拒絕溝通的狀態,一定也是受到網路使用過多的影響,因此鐵了心想要斷網,沒想到卻演變成激烈的親子衝突,在一場爭執中,小婷哭著大吼「要我去死了你們才滿意嗎?」的跑回房間並甩上門,房內一陣乒乒碰碰低東西的聲響,留下又氣又不知所措的父母。 面對孩子明顯的轉變,做家長的心裡普遍都會有的困惑是「孩子以前不是這樣子,怎麼突然變成這樣?」然而,這一切都不是突然發生的,通常在日常生活中的親子互動中有跡可循,只是大人遺漏了孩子表現出來的蛛絲馬跡;孩子外顯行為的背後,都在傳遞其內在不同的訊息與想法。因此,我們如何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及需求是很重要的! 以小婷這類型的孩子為例,情緒行為反應背後的內在情緒與信念: 行為:不理睬父母及窩在房間中、大聲的哭叫及大力丟物品。 想法:反正說了也沒有用,只會被罵。 情緒:挫折、無力、傷心、生氣。 信念:我只能用很強烈的方式去表達,才有機會讓你懂我的不舒服。 當孩子曾經試圖表達卻沒有被接住及被理解時,久而久之多數孩子就會選擇不要溝通,因為選擇不要溝通,就能避免互動過程中可能被誤解、不被接納、評價式回應的風險。其實,孩子之所以選擇不溝通,不是為了要氣父母,而是為了保護自己。 建議家長 : 穩住自己的情緒:情緒具有渲染及協同調節的力量,建議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先穩住自身情緒,當大人以穩定的情緒姿態與孩子互動時,大人安定的情緒能協同調節孩子波動的情緒,幫助孩子也能穩定下來。 傾聽:好好的傾聽具有很強的力量,讓孩子能夠感受到自己說的話是重要的,父母親願意去懂我想要表達的。建議家長先放下手邊的事或手機,先耐住性子不要急著給回饋,先好好聽孩子說話。 觀察:建議家長用「當我看到/聽到/想到…」,陳述看到的客觀狀況,先不要做個人意見或想法上的評斷。 感受:情緒需要先被接住及理解,後續的溝通才能進到腦袋裡,可以用「我感到/我覺得…」,來表達個人內心的感受。 請求:建議家長用非命令式的語氣...
林德真學校心理師 希希在家裡是個活潑愛搞笑的小孩,可以跟姊姊一起唱歌跳舞、跟哥哥一起扮鬼臉、跟媽媽分享很多學校的事情,但只要一到學校動作就會變慢,下課都坐在自己位子上,不敢去上廁所。同學或老師跟希希說話,希希會全身僵硬,像冰棒一樣凍住,沒有表情,內心其實很想說話但好像被鎖喉一樣,說不出話來… 像希希這樣在家裡跟學校判若兩人,是選擇性緘默症兒童很典型的樣貌,他們在熟悉自在的環境中,跟一般同齡的孩子一樣可以表達、可以玩耍,但在不熟悉的環境裡,無法言語、溝通,甚至無法如廁、遇到危險時也無法求助。 給家長的建議 當你發現孩子特別內向害羞,轉換環境一個月後仍舊無法跟人互動、表達自己時,也許可以考慮以下建議: 主動尋求醫療資源 選擇性緘默症兒童(以下簡稱選緘兒)通常進入幼兒園或國小才會被老 師辨識出來,因校園情境常是選緘兒最感到焦慮或害怕的地方,家長往往第一時間難以置信,而延誤治療。然而,老師接觸許多同齡生亦長時間與孩子相處,老師的建議通常具備參考價值,若家長有疑慮可盡快就醫讓兒童心智科醫生來判斷,並儘早開始治療,把握黃金時機。 再者,有醫療體系的診斷,有助於在學校幫選緘孩子申請特教身份,讓孩子在轉換年段時可以適配到合適的老師,在學習過程亦可因每個孩子選緘程度差異性,讓特殊教育給予小班制、個別化的學習資源。 參與選擇性緘默症相關協會或社群 面對在家中能夠自在說話、遊戲、清楚表達的孩子,卻在學校一個字都說不出口,家長在心急之下很容易把自己的擔心變成指責孩子的言語(例如:你說啊~你明明就會說話,在學校怎麼變啞巴?)目前在台灣有『台灣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