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拒絕溝通的背後,有顆受傷的心

郭詠芃學校心理師   小婷是六年級的學生,在學校裡,上課認真且老師交辦的事情都會完成,是個不讓老師刻意煩心的好學生;回到家裡,卻讓爸爸媽媽頭痛又煩惱,因為一回到家小婷就把自己關到房間裡玩電動,成績也明顯大不如前,面對父母的提醒及管教,小婷總是不理不睬的窩回房間,不論爸爸媽媽怎麼敲門都沒回應。焦急的父母聽朋友提及現在小孩很多都網路成癮,認為原本乖巧聽話的小婷,會變成現在拒絕溝通的狀態,一定也是受到網路使用過多的影響,因此鐵了心想要斷網,沒想到卻演變成激烈的親子衝突,在一場爭執中,小婷哭著大吼「要我去死了你們才滿意嗎?」的跑回房間並甩上門,房內一陣乒乒碰碰低東西的聲響,留下又氣又不知所措的父母。      面對孩子明顯的轉變,做家長的心裡普遍都會有的困惑是「孩子以前不是這樣子,怎麼突然變成這樣?」然而,這一切都不是突然發生的,通常在日常生活中的親子互動中有跡可循,只是大人遺漏了孩子表現出來的蛛絲馬跡;孩子外顯行為的背後,都在傳遞其內在不同的訊息與想法。因此,我們如何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及需求是很重要的! 以小婷這類型的孩子為例,情緒行為反應背後的內在情緒與信念: 行為:不理睬父母及窩在房間中、大聲的哭叫及大力丟物品。 想法:反正說了也沒有用,只會被罵。 情緒:挫折、無力、傷心、生氣。 信念:我只能用很強烈的方式去表達,才有機會讓你懂我的不舒服。   當孩子曾經試圖表達卻沒有被接住及被理解時,久而久之多數孩子就會選擇不要溝通,因為選擇不要溝通,就能避免互動過程中可能被誤解、不被接納、評價式回應的風險。其實,孩子之所以選擇不溝通,不是為了要氣父母,而是為了保護自己。   建議家長 : 穩住自己的情緒:情緒具有渲染及協同調節的力量,建議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先穩住自身情緒,當大人以穩定的情緒姿態與孩子互動時,大人安定的情緒能協同調節孩子波動的情緒,幫助孩子也能穩定下來。 傾聽:好好的傾聽具有很強的力量,讓孩子能夠感受到自己說的話是重要的,父母親願意去懂我想要表達的。建議家長先放下手邊的事或手機,先耐住性子不要急著給回饋,先好好聽孩子說話。 觀察:建議家長用「當我看到/聽到/想到…」,陳述看到的客觀狀況,先不要做個人意見或想法上的評斷。 感受:情緒需要先被接住及理解,後續的溝通才能進到腦袋裡,可以用「我感到/我覺得…」,來表達個人內心的感受。 請求:建議家長用非命令式的語氣...
最近的文章

我想說,但是我說不出口…──陪伴選擇性緘默症兒童適應學校情境

林德真學校心理師           希希在家裡是個活潑愛搞笑的小孩,可以跟姊姊一起唱歌跳舞、跟哥哥一起扮鬼臉、跟媽媽分享很多學校的事情,但只要一到學校動作就會變慢,下課都坐在自己位子上,不敢去上廁所。同學或老師跟希希說話,希希會全身僵硬,像冰棒一樣凍住,沒有表情,內心其實很想說話但好像被鎖喉一樣,說不出話來…           像希希這樣在家裡跟學校判若兩人,是選擇性緘默症兒童很典型的樣貌,他們在熟悉自在的環境中,跟一般同齡的孩子一樣可以表達、可以玩耍,但在不熟悉的環境裡,無法言語、溝通,甚至無法如廁、遇到危險時也無法求助。      給家長的建議           當你發現孩子特別內向害羞,轉換環境一個月後仍舊無法跟人互動、表達自己時,也許可以考慮以下建議: 主動尋求醫療資源           選擇性緘默症兒童(以下簡稱選緘兒)通常進入幼兒園或國小才會被老 師辨識出來,因校園情境常是選緘兒最感到焦慮或害怕的地方,家長往往第一時間難以置信,而延誤治療。然而,老師接觸許多同齡生亦長時間與孩子相處,老師的建議通常具備參考價值,若家長有疑慮可盡快就醫讓兒童心智科醫生來判斷,並儘早開始治療,把握黃金時機。           再者,有醫療體系的診斷,有助於在學校幫選緘孩子申請特教身份,讓孩子在轉換年段時可以適配到合適的老師,在學習過程亦可因每個孩子選緘程度差異性,讓特殊教育給予小班制、個別化的學習資源。 參與選擇性緘默症相關協會或社群            面對在家中能夠自在說話、遊戲、清楚表達的孩子,卻在學校一個字都說不出口,家長在心急之下很容易把自己的擔心變成指責孩子的言語(例如:你說啊~你明明就會說話,在學校怎麼變啞巴?)目前在台灣有『台灣選...

我可以選擇,我想愛誰嗎?—淺談同志孩子的煩惱

陳怡睿 學校心理師 「我以前都覺得我很奇怪,直到發現原來有人和我一樣是男生、也喜歡男生,我才覺得我好像沒那麼不正常。」 「我不敢讓我媽知道原來我喜歡的是女生,不然會掀起一場家庭革命吧,我怕她到時候就不要我這個女兒了。」 坐在眼前的孩子,小心翼翼透露出他們藏了好一陣子的困惑與秘密,同時,這也是在他們心底最深的害怕與擔憂。 面對孩子在人際交往的議題,我們總是有許多的煩惱,擔心他太早近入情愛關係,擔心他對愛情的看法,擔心他對性的好奇。或是因為從小觀察到他的性別氣質、喜歡往來的對象和其他孩子不太相同,懷疑他的性傾向會不會與這個世界的主流價值觀不同,甚至想像有一天,若自己的孩子說出他是同志,不知道該如何反應才好,心裡產生好多的想法與感受。 也許會感到相當震驚,甚至想否認一切,認為這些事不會發生在我的孩子身上;也許會感到迷茫,不知道要面對多少人的眼光,不知道該怎麼去面對這樣的事;也許會感到害怕,好怕他成為其他人口中「那些」性伴侶複雜、感染愛滋病的同志;也許會感到擔心,猜想他的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多少挫折,未來的人生會有多麽辛苦;也許會感到失望,因為他不是自己期待中會組成異性戀家庭、生小孩讓自己抱孫子的模樣;也許會感到自責,懷疑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才讓他變成這樣;也許會想,他還有沒有可能「變回來」、當個「正常人」? 會有這些想法與情緒都是相當正常的,也不是誰的錯,因為大多時候,我們總是習慣「預設」人們符合主流的價值觀,而對於不熟悉的文化與族群,大多只能聽從新聞媒體、街坊鄰居或親友所傳遞的訊息,形成自己的認識與想像。在那樣的情況下,很有可能不小心就產生了某些誤解與偏見。於是當發現自己的孩子是同志時,會有諸多如同上述的反應,難以接受,也難以面對。 但你知道嗎,此刻你所感覺到的情緒,極有可能,你的孩子已經獨自面對了好長一段時間。 他可能跟你一樣,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想過好幾次,希望讓自己變成這世界所謂「正常」的孩子;他可能擔心其他人對自己的異樣眼光,所以對於這樣的話題避而不談,默默承受他人的閒言閒語,不知道該怎麼接納這樣的自己;他可能會擔憂,他的出櫃,會不會因此讓身為照顧者的你「入櫃」,讓你與他承擔相同的壓力;甚至他可能會害怕,因為不知道你會不會接受這樣的他,會不會因此而不要他了。許多身為同志孩子的煩惱,最大的恐懼與痛苦是來自於家庭, 因為他們都非常渴望,真實的自己能夠被接納與認同,特別是,...

處理孩子情緒的三步驟

  學校心理師 吳哲義 國小階段涵蓋孩子成長歷程的六年,這段時間所面對的環境和接收到的資訊日趨複雜,如愈來愈難的學業、愈來愈不好懂的同儕關係。面對壓力挫折,每位孩子有不一樣的情緒表現,可能是生氣、哭泣,悶不吭聲等等,來表達心中需求。 以孩子的發展階段,情緒調節能力還沒這麼成熟,因此感受到什麼,通常都無法隱藏,會藉由各種行為表現出來。像是: 「我不想寫功課,所以被要求的時候,就覺得很生氣,加上我不想看到習作,所以就想把習作撕掉」 「我感覺到同學都不想跟我玩,當他們不理我的時候,就覺得很難過,難過的時候就哭出來」 「爸爸媽媽昨天吵架,我覺得很傷心,也覺得很煩,所以到學校都不想講話」 研究指出,孩子在童年階段會透過照顧者來學習情緒管理的方式,而在國小階段孩子主要面對到的大人是家長和老師,因此家長以及老師如何應對孩子的情緒尤其重要,這邊想分享可以處理孩子情緒的三步驟: #步驟一:保持溫和的態度 當孩子悶不吭聲或大哭大鬧,我們可能會感到焦慮,進而反射性地追問或要求孩子停止,希望讓情況在我們的掌控內。但孩子陷在情緒中可能很難回應或配合,而孩子情緒若沒有好好表達,日後可能會以更不適宜的方式展現。因此這個時候可以給自己時間,深呼吸,讓心情緩和一下,以溫和態度去感受孩子怎麼了,避免讓孩子承受大人情緒,讓心中的壓力更加沉重。 #步驟二:引導表達情緒 若孩子對自己的情緒有更多認識時,往後更能以不同的方式展現。我們可以透過持續同理孩子的話語,協助孩子情緒緩和。所謂的同理,是我們試著說出孩子可能有的情緒狀態,並且核對,試著引導讓孩子說出自己的狀態。例如:「你想要玩具,但當我們決定不買給你,然後要離開,你覺得感覺到心急,所以就大哭了,對不對?」 #步驟三:明確指示,維持界線 孩子比較明白自己的狀態,情緒也較為穩定後,我們可以給予孩子建議和指示。在指示中,可包含我們會如此要求的緣由,與希望達成的具體行為。起初孩子可能會抗拒配合,但我們可彈性提出孩子可改變的時間,並堅守我們的原則。例如:「我知道你不舒服,但因為這裡人來人往,你這樣子趴下會妨礙到別人,請你十秒內站起來,我們到其他地方討論。」 結語:改變需要時間 即使我們給予指示,孩子可能一時半刻,還是很難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這個時候需要家長的耐心與彈性,耐心是指在面對孩子的反覆行為時能盡量維持平穩的情緒;彈性是指當孩子持續無法改變時,能夠依...

專心能不能?難不難?

學校心理師 黃詩嘉 有時候會聽到家長接到來自老師的聯繫,表示孩子在課堂中總是不太專心,有時候孩子自己分心就算了,還會影響到其他同學。老師建議可以去評估看看是否有注意力的問題。 其實聽老師這樣講,家長心情好複雜,有些擔心,也有些無力與厭倦,平常都和孩子講過了,而且孩子在家都很專心啊,怎麼會到學校有不專心的問題?還是這代表著孩子是有能力專心,但是不願意專心?難道應該要更嚴格管教孩子?家長顯得有點無所適從。 以孩子的角度來看,進入小學之後的生活更加有結構:固定的課程時間,有每天需要完成的功課與學習,培養生活習慣與規矩,還要融入團體建立人際關係。因此對孩子來說,難度與挑戰比起在家、在幼兒園高出許多,不專注的問題也會更加明顯。而且因為班級人數較多,每節課有一定的學習進度,如果孩子較難保持專心與控制自己的行為,容易會在適應過程中受挫,因為常常要被提醒和糾正,日常累積下來,孩子容易感到憤怒與不平:「為什麼大人總是責備我,為什麼都是我錯?」也會感到挫折,明明努力了,但是總是做不好,很著急,也懷疑自己:「難道我就那麼爛嗎?」接連而來的情緒可能是沮喪,想著自我放棄,因為好像怎麼努力都做不好。孩子如此挫敗,其實是因為孩子心裡好想要表現自己,很希望自己的好表現可以讓大人看到,可以被稱讚和認可。 明明是那麼積極努力、富有創造力的孩子,卻因為較難專心、衝動控制較弱而掩蓋了這些優點,反而感到挫折,其實好可惜。因此老師提出的觀察與建議,是個機會讓我們知道孩子在不同環境的情況,也提醒我們去注意到孩子可能需要更多協助,才能在學校適應地更好,更能表現出自己。 以下提供三個小建議給家長: 1.觀察孩子在具挑戰情境的表現 觀察孩子在家是否能獨自專注完成作業,能夠專注多久?或是需要有人時常在旁邊提醒,才能保持專心?面對較多步驟的指令能否一一完成,完成的品質如何?這樣的觀察會更加接近孩子在學校中所面對的情境。 2.專心環境的準備 當孩子需要專心看書、完成作業時,要避免周邊容易令人分心的事物,例如很多雜物的桌子、一旁開著電視或手機的畫面或聲音等等,若有人能在旁陪伴,當孩子分心了,可以提醒他拉回注意力,在孩子專注時,也能回饋孩子「我喜歡你那麼專心認真的樣子」,鼓勵孩子維持專注。 3.作息與休閒安排 足夠的睡眠是影響專注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要讓孩子早點就寢,隔日才能有好的精神增加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平日的休閒活動可以安...

當遇到孩子在家情緒爆炸時,該怎麼處理?

  黃筱涵心理師 父母應該都曾歷過,孩子在家遇到很在意,或是過不去的點,開始大發脾氣,理智突然就斷線,怎麼樣都停不下來。 遇到此情況,父母首先要先穩定自己,特別是在經歷一天疲憊工作後,大人的情緒也特別容易被引燃,對著孩子怒斥,但可能只是火上加油、加深親子衝突、或是加深孩子的挫敗感。  有一個概念是「情緒的容納之窗」,當我們的情緒起還在容納之窗的範圍時,可以調節情緒,適時的對刺激做出反應,但當超過容納之窗時,理性與思考功能可能暫時停止,變成生理的本能去回應外界,像是戰鬥(強烈的攻擊)、逃跑、凍結僵住。    遇到此情況時,家長可以先深呼吸,在確認孩子不會傷害他人與傷害自己的前提下,試著以下的方式: 一、 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增進孩子的安全感。 透過指出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受被理解和接納的感覺,在合理的範圍內,讓孩子有可以適當宣洩情緒和表達情緒的空間,或是也可以透過肢體的碰觸,摸背、擁抱等,讓孩子增進安全感。 我大兒子在妹妹剛出生那陣子,情緒特別不穩,有一次 兒子看到爸爸幫妹妹穿襪子,吵著也要有人幫他穿。爸爸跟他說:你已經長大,有些事情要自己做。這番論調,兒子收不下,開始不斷重複對著爸爸吵:「妹妹不可愛,我不要自己穿。」後來我先同理兒子情緒:「你擔心爸爸不愛你,你擔心爸爸比較愛妹妹」兒子紅著眼眶點頭哭了出來。爸爸立刻擁抱兒子說:「爸爸很愛你。」兒子的心情被理解後就慢慢平復了,可以回到原本生活中。 二、同理孩子的情緒、表達限制,提出替代性選擇方案 接納孩子的情緒,不代表所有行為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也可以試試看以下的回應方式(以孩子因挫敗不想訂正作業為例): 先指出孩子的情緒: 我知道你很挫折。 中性語詞表達限制: 但是今晚需要把作業完成。 最後提出替代性方案: 你可以先休息半小時讓自己心情平緩一下,等下爸爸會陪你一起再試試看。 先表達對於孩子情緒的接納,但同時又幫忙練習發展其他較具適應性的因應策略。有時候講完後孩子還是不接受,可以再回到情緒的同理步驟或再給他一些時間宣洩情緒,或試試看其他可能更符合孩子需求且大人也可以接受的方案。 三、平日可以協助孩子增加情緒的調節能力 情緒處理能力包括: 覺察情緒、表達情緒、調節情緒 的能力,在生活中有時候可以適時去幫忙孩子 辨識自己的感受,增進對引發自己情緒的原因的理解。 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常常在生活中反映他們的情緒,像是...

網路不沉迷-談網路成癮的預防與因應

  學校心理師/曾詩婷 3C世代的來臨,網路已與我們密不可分。享受著便利網路的同時,網路的使用也漸成為另一挑戰、隱憂,「小孩跟我要手機查資料、做作業,到底要不要買?」「小孩下課後一直盯著手機,是不是網路成癮啊?」 著迷的網路世界-孩子的心聲 在網路世界裡,孩子常因FB、IG社群網路的高點閱數歡喜;享受Line、Messange即時的聊天;高分排名、破關、升等,網路輕而易舉滿足成就需求,甚至是與同儕的共同話題;無數愉快經驗的累積,網路輕易地成為孩子龐大歡樂、愉悅感的製造機。相較現實生活裡,數不盡作業、考試,擔心不被同學喜歡的焦慮、不開心,孩子自然而然地趨向、追求,網路中垂手可得的快樂、成就。 如何評估: 西雅圖網路戒癮中心建議,幾個評估面向: 無法使用網路時,是否會突然心情改變,表現焦慮、暴躁、甚至憤怒 寧願盯著手機,也不願參與社交活動 是否因使用網路而熬夜、晚睡 當你在問孩子使用網路做什麼時,孩子不願說實話。 上述四個問題,若有一個答案是肯定的,則應需要留意網路沉癮的可能性。 給家長的建議 如何拿捏網路所帶來學習效益,及留意沉迷危機?家長可在孩子提出購買手機、電腦要求時,先 制定好使用規則 ,包含:使用的時間,例如,晚上十點到十一點,寫完功課後等;網路使用的類型與時間,觀看youtube影片、使用社群網路、線上遊戲;使用多久,搭配一定比例的閱讀/運動時間,促進孩子不同興趣的培養等;雙手機制度,晚上十點以後,使用簡便型手機。 上述的規則,家長可在使用前,先跟孩子討論、確定內容,更須留意的是,家長需要堅持規則的遵守,不然孩子常常很容易學習到,家裡的規則是可以被打破的這件事,那這些規則就會失去它的意義了! 操作上,可以留意一些小細節,例:將電腦放置在客廳,透明化網路使用的內容;安裝軟體、或請電信業者設定管理功能,過濾不當、暴力或色情的內容。重要的是,家長更需要 以身作則 ,才得以教導孩子有效地使用運用科技,而不被其所吞噬。 給導師的建議: 網路成癮像冰山表層,面對成癮狀況,成人最容易責罵、大聲斥喝、說教,不斷想著如何禁止孩子與網路接觸,卻忽略冰山底下,潛在的問題是, 「 為何孩子只能透過網路尋找快樂?」、「他為何與現實生活失去連結?」而這些答案都仰賴我們的傾聽與關心,因此避免譴責、質問,溫和地關心與瞭解孩子的困難,幫忙提高孩子在現實生活的成就感,陪伴他共同面對課業...

在親子遊戲互動中,提升孩子的我能感

新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 張雯婷學校心理師 小時候,我記得自己最常玩的遊戲是各種劇情的扮家家酒,我會拿家裡的玩偶假裝是客人,我當老闆賣東西給客人(玩偶),然後把報紙撕成碎片充當著麵條或各種餐點,再拿廢紙摺成一個個紙盒,作為我開「小吃攤」所需要的鍋碗瓢盆等道具。當母親下班後回到家中,我會把那些「煮」好的料理,獻寶似的拿給她,記憶中母親會煞有其事的「阿姆阿姆」的一口口吃掉,然後說「哇!老闆妳煮的東西好好吃,可以再來一碗嗎」,這樣的回應讓小小的我很有成就感,也更加努力想做出各種有創意的「扮家家料理」。 「在親子遊戲互動中,提升孩子的我能感」 母親一次次的正向回應和鼓勵,逐漸地提升我的「我能感」(mastery feeling),她讓我在遊戲中能夠放心地嘗試各種可能性,當我實際動手做道具並且完成之後,她的肯定,則讓我覺得「我是有能力解決問題的」、「我是做得到的」。兒童時期的我,透過遊戲將真實世界幻想成自己所希望的樣子,我雖然無法控制真實的世界,但在遊戲中覺得自己能掌握外在環境的「我能感」,卻能夠幫助我在成長的歷程中,有勇氣去接受真實世界所帶來的挑戰。 「原來,這樣就是在陪孩子玩遊戲啊!」 您還記得與孩子玩的遊戲中,哪一個遊戲最讓您印象深刻嗎?或者您能夠回想曾經與孩子玩過的遊戲嗎? 以下例子是來自一些父母的回饋: A君:「我會帶大寶去公園踢球…就是他把球踢給我,我再把球踢回去給他,我們只要能夠這樣來回傳球超過五次以上,大寶就很開心了」 B君:「女兒幼稚園的時候最喜歡在家裡玩躲貓貓,每次都要求我當鬼去找她,其實家裡能躲的地方就那幾處,但我一開始都還是要假裝找不到她,等時間差不多了,再把她找出來,她就會覺得跟我玩得很開心…」 C君:「我會跟孩子玩黑白ㄘㄟˋ男生女生配和剪刀石頭布,有一次我們一直出一樣的拳大概超過七、八次以上吧,我們都覺得太有默契了,感覺不可思議」 對兒童來說,只要在遊戲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愉悅、歡樂,並且跟與之互動的大人產生一種正向的情感交流和回饋,這就是一個好玩的遊戲。以B君女兒喜歡玩的躲貓貓為例「我躲起來了,但爸媽總是會找到我」,孩子在這個遊戲中除了覺得有趣和好玩,也與互動的成人發展出安全感和信任感,他知道自己可以放心地去探索這個世界,並且相信在他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可以適時地回應他的需求或給予協助。 「花一些時間陪孩子玩遊戲吧!」 花一些時間陪孩子玩遊戲吧!如...

看不見的傷害-網路霸凌

看不見的傷害-網路霸凌 學校心理師   李毓馨 那天 心彤 在 IG 上, PO 了一張自拍照,得到許多回應,但其中有人留言「北七」,還有人留言「母湯」, 心彤 看到後,十分難過,默默將照片刪除,過一會兒, 心彤 改 PO 家裡狗狗的照片,這次大家都說很可愛。可能我們都聽過類似的故事,有的時候別人留言說「下巴?」,我們會去檢查照片是不是沒拍好?還是下巴長得不好看?也許 … 我們就開始改變拍照片的方式,像是把下巴遮住或換個角度拍照,甚至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   其實 IG 或臉書這一類的社群媒體,本是聯繫感情與分享生活的平台,讓我們能夠跟朋友更靠近,然而我們在意別人的看法,也想獲得他人的喜愛,所以會透過他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因應社群媒體的發展,衍伸出新的人際互動與網路霸凌的問題。特別對青春期的孩子而言,發展階段正在面對自我認同的議題,同儕影響力逐漸升高,更容易受到網路留言的影響。   心理師這麼說   對 心彤 來說, PO 照片時,也許是想要獲得愛心,但卻得到負面評價,心情難免受到影響。雖然平常老師、爸爸媽媽或其他大人們,總是鼓勵 心彤 做自己,不要把同學說的話當成是聖旨,可是真的有點難。 你可以這麼做: 1. 看一下留言的人是誰,是你的好朋友、同學或是網友? 如果是好朋友,建議你將自己的心情告訴對方,好好地聊聊,讓對方知道他的留言造成哪些影響。如果是同學或網友,那麼你可以想一想他們對你來說有多重要?是不是要讓他們的想法影響你對自己的看法? 2. 如果你還是很難過,可以跟爸爸媽媽或其他信任的大人說,或是到輔導室找老師討論。   對 留言的人 來說,也許只是開玩笑,可能沒有想過自己的留言會傷害到對方。現在手機很方便,留言的當下,我們以為只是隨手打一段話,發表自己的意見,沒什麼大不了。正因為沒辦法立即看到對方的反應,所以容易忘記話語會傷人。 你可以這麼做: 1. 留言時,想想對方看到的反應。雖然我們是看著手機螢幕打字留言,但別忘記留言的對象都是有感覺的人,會因著你的留言而開心或難過。 2. 如果不小心說錯話,傷害了對方,記得去道歉喔!   對 家長 來說,網路普及且 3C 隨手可得,許多孩子從小就常使用 3C ,管理使用時間是一門大學問,常會引發親子衝突。孩子們使用手機平板,通常是拿來玩手遊,看影片或社群媒...

從性別、情感到關係,親師生共譜幸福樂章

從性別、情感到關係,親師生共譜幸福樂章 學校心理師 張怡祺   孩子從幼稚園到完成義務教育前,每天往返家庭與校園兩大環境,以下分享家長和教師可以如何把握這段關鍵時期,適時提供孩子關於性別、情感和關係的知識經驗,讓孩子逐步成為一個懂著愛自己與善待關係的人。   一、孩子的懵懂,需要大人的引導 孩子隨著年級增長,身心發展日趨成熟,從知道男女有別開始,漸漸對同儕產生各種情感,感興趣卻又矛盾,不自覺透過打鬧訕笑引起對方注意,如此不僅無法傳遞心意,反而容易受到誤解,顯示孩子的關係教育首重釐清個人感受,再練習以適當方式傳遞心意。 身在資訊唾手可得的時代,孩子的認知及道德發展持續建立,很需要師長和自己討論人際關係這件事。當孩子主動分享起「關係話題」時,如自己對班上某同學的欣賞或討厭、聽說 A 好像喜歡 B 等,家長如果以好奇發問、經驗分享取代糾正和批評,孩子或許會發現自己在關係中的更多想法感受,此時,若細細探索這些不由自主的感受是怎麼一回事、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是否需要調整心態或應對策略等,便能為孩子的未來奠定幸福基礎。   二、別把教育孩子的機會,拱手讓給 3C 產品 清華大學幼教系副教授周育如表示:「在對的時候,給孩子需要的知識。」人際相處中,很自然會涉及到性的層面,因此,孩子在不同身心發展階段,需要接受不同的性教育,鼓勵家長適時提供正確性知識,滿足孩子對性的好奇,即可降低性平事件的發生。 當大人避而不談或尷尬地談性,只會引發孩子對性的求知慾,轉而透過網路、電視、新聞媒體,滿足被限制的性困惑與性想像。當孩子接觸到偏誤、暴力、具誘惑的性資訊,這些畫面可能深印在腦中並持續發酵,等待時機展開實際操演。 凡事預防勝於治療,鼓勵大人透過繪本、適齡文章和生活案例,開放地陪孩子討論及培養正確性觀念,為日後情感關係鋪設一條穩當道路。   三、性別友善、關係友好,從校園紮根開始 葉永鋕媽媽:「如果知道送他到學校,會讓他死掉,我要一輩子把他揹在我的背上。」台灣因為葉永鋕,二十年前才能透出性別平等教育法曙光,當你了解葉永鋕的故事,相信你願意和葉媽媽一樣,為性別友善校園盡一份心力。 性平法施行至今二十年,隨著社會風氣更迭而增修部分細則,如編撰適合各年齡層孩子的性平課程、教導孩子尊重每個人(不歧視、不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