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處理孩子情緒的三步驟

 

學校心理師 吳哲義

國小階段涵蓋孩子成長歷程的六年,這段時間所面對的環境和接收到的資訊日趨複雜,如愈來愈難的學業、愈來愈不好懂的同儕關係。面對壓力挫折,每位孩子有不一樣的情緒表現,可能是生氣、哭泣,悶不吭聲等等,來表達心中需求。

以孩子的發展階段,情緒調節能力還沒這麼成熟,因此感受到什麼,通常都無法隱藏,會藉由各種行為表現出來。像是:

「我不想寫功課,所以被要求的時候,就覺得很生氣,加上我不想看到習作,所以就想把習作撕掉」

「我感覺到同學都不想跟我玩,當他們不理我的時候,就覺得很難過,難過的時候就哭出來」

「爸爸媽媽昨天吵架,我覺得很傷心,也覺得很煩,所以到學校都不想講話」

研究指出,孩子在童年階段會透過照顧者來學習情緒管理的方式,而在國小階段孩子主要面對到的大人是家長和老師,因此家長以及老師如何應對孩子的情緒尤其重要,這邊想分享可以處理孩子情緒的三步驟:

#步驟一:保持溫和的態度

當孩子悶不吭聲或大哭大鬧,我們可能會感到焦慮,進而反射性地追問或要求孩子停止,希望讓情況在我們的掌控內。但孩子陷在情緒中可能很難回應或配合,而孩子情緒若沒有好好表達,日後可能會以更不適宜的方式展現。因此這個時候可以給自己時間,深呼吸,讓心情緩和一下,以溫和態度去感受孩子怎麼了,避免讓孩子承受大人情緒,讓心中的壓力更加沉重。

#步驟二:引導表達情緒

若孩子對自己的情緒有更多認識時,往後更能以不同的方式展現。我們可以透過持續同理孩子的話語,協助孩子情緒緩和。所謂的同理,是我們試著說出孩子可能有的情緒狀態,並且核對,試著引導讓孩子說出自己的狀態。例如:「你想要玩具,但當我們決定不買給你,然後要離開,你覺得感覺到心急,所以就大哭了,對不對?」

#步驟三:明確指示,維持界線

孩子比較明白自己的狀態,情緒也較為穩定後,我們可以給予孩子建議和指示。在指示中,可包含我們會如此要求的緣由,與希望達成的具體行為。起初孩子可能會抗拒配合,但我們可彈性提出孩子可改變的時間,並堅守我們的原則。例如:「我知道你不舒服,但因為這裡人來人往,你這樣子趴下會妨礙到別人,請你十秒內站起來,我們到其他地方討論。」

結語:改變需要時間

即使我們給予指示,孩子可能一時半刻,還是很難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這個時候需要家長的耐心與彈性,耐心是指在面對孩子的反覆行為時能盡量維持平穩的情緒;彈性是指當孩子持續無法改變時,能夠依據孩子的狀態,調整規範至能夠做到的方向。當孩子無法在時間內達成我們期待的標準,可以先正向肯定孩子已經做到的努力,並表達我們可以協助的部分,使孩子逐漸恢復行動能量,例如:「我看到你已經努力想讓自己冷靜下來,你慢慢地站起來,我們一起離開。」

藉由我們的耐心傾聽跟引導,孩子能學習到自己的感受是可以好好講出來,並且能被他人接受的,這些經驗都能夠讓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更有增長。


參考資料:鄧蔭萍. (2012). 兒童情緒智力與社會行為之初探. 兒童照顧與教育, 二,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