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傷害-網路霸凌
學校心理師 李毓馨
那天心彤在IG上,PO了一張自拍照,得到許多回應,但其中有人留言「北七」,還有人留言「母湯」,心彤看到後,十分難過,默默將照片刪除,過一會兒,心彤改PO家裡狗狗的照片,這次大家都說很可愛。可能我們都聽過類似的故事,有的時候別人留言說「下巴?」,我們會去檢查照片是不是沒拍好?還是下巴長得不好看?也許…我們就開始改變拍照片的方式,像是把下巴遮住或換個角度拍照,甚至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
其實IG或臉書這一類的社群媒體,本是聯繫感情與分享生活的平台,讓我們能夠跟朋友更靠近,然而我們在意別人的看法,也想獲得他人的喜愛,所以會透過他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因應社群媒體的發展,衍伸出新的人際互動與網路霸凌的問題。特別對青春期的孩子而言,發展階段正在面對自我認同的議題,同儕影響力逐漸升高,更容易受到網路留言的影響。
心理師這麼說
對心彤來說,PO照片時,也許是想要獲得愛心,但卻得到負面評價,心情難免受到影響。雖然平常老師、爸爸媽媽或其他大人們,總是鼓勵心彤做自己,不要把同學說的話當成是聖旨,可是真的有點難。
你可以這麼做:
1. 看一下留言的人是誰,是你的好朋友、同學或是網友?
如果是好朋友,建議你將自己的心情告訴對方,好好地聊聊,讓對方知道他的留言造成哪些影響。如果是同學或網友,那麼你可以想一想他們對你來說有多重要?是不是要讓他們的想法影響你對自己的看法?
2. 如果你還是很難過,可以跟爸爸媽媽或其他信任的大人說,或是到輔導室找老師討論。
對留言的人來說,也許只是開玩笑,可能沒有想過自己的留言會傷害到對方。現在手機很方便,留言的當下,我們以為只是隨手打一段話,發表自己的意見,沒什麼大不了。正因為沒辦法立即看到對方的反應,所以容易忘記話語會傷人。
你可以這麼做:
1. 留言時,想想對方看到的反應。雖然我們是看著手機螢幕打字留言,但別忘記留言的對象都是有感覺的人,會因著你的留言而開心或難過。
2. 如果不小心說錯話,傷害了對方,記得去道歉喔!
對家長來說,網路普及且3C隨手可得,許多孩子從小就常使用3C,管理使用時間是一門大學問,常會引發親子衝突。孩子們使用手機平板,通常是拿來玩手遊,看影片或社群媒體(IG、臉書),其中需要留意的是,孩子還沒有擁有好的判斷能力或建立穩固的自我形象,過早使用社群媒體,容易以社群媒體的回饋作為認識自我的依據。
你可以這麼做:
1. 與孩子討論網路資訊,訂定網路使用約定。
2. 留意孩子是否出現性情大變,人際退縮,過度在意外表與打扮的徵兆。
3. 適時關心孩子,保持親子溝通時光。
★
推薦觀看: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
補充資料:常見的網路霸凌形式
1. 重複並且不斷地對其他網民使用言語暴力。
2. 重複並且不斷地對特定網民或網絡群體進行杯葛。
3. 模仿特定網民外表及行為特徵,並且加以羞辱。
4. 把受害人之個人資料(如真實姓名,容貌等)公開,俗稱「起底」、「爆料」,但是有時受害者也會公布加害者之個人資料藉以自我保護,由於牽涉言論自由,犯罪加害者的個人隱私保護問題一直存在爭議。
5. 把受害人容貌移花接木至他人相片中,或在這些相片旁加上誹謗性文字,俗稱「P圖」。
6. 重複並且不斷地在論壇中以言語用發帖甚至以洗版等方式公開侮辱受害人。
7. 重複並且不斷地傷害跟受害人有關的人士與朋友藉以孤立受害者, 稱為關係霸凌。
8. 使用不同的帳戶及身份攻擊同一名受害人,導致受害人誤以為很多人討厭及攻擊他。
9. 匿名誹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