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心理師 黃詩嘉
有時候會聽到家長接到來自老師的聯繫,表示孩子在課堂中總是不太專心,有時候孩子自己分心就算了,還會影響到其他同學。老師建議可以去評估看看是否有注意力的問題。
其實聽老師這樣講,家長心情好複雜,有些擔心,也有些無力與厭倦,平常都和孩子講過了,而且孩子在家都很專心啊,怎麼會到學校有不專心的問題?還是這代表著孩子是有能力專心,但是不願意專心?難道應該要更嚴格管教孩子?家長顯得有點無所適從。
以孩子的角度來看,進入小學之後的生活更加有結構:固定的課程時間,有每天需要完成的功課與學習,培養生活習慣與規矩,還要融入團體建立人際關係。因此對孩子來說,難度與挑戰比起在家、在幼兒園高出許多,不專注的問題也會更加明顯。而且因為班級人數較多,每節課有一定的學習進度,如果孩子較難保持專心與控制自己的行為,容易會在適應過程中受挫,因為常常要被提醒和糾正,日常累積下來,孩子容易感到憤怒與不平:「為什麼大人總是責備我,為什麼都是我錯?」也會感到挫折,明明努力了,但是總是做不好,很著急,也懷疑自己:「難道我就那麼爛嗎?」接連而來的情緒可能是沮喪,想著自我放棄,因為好像怎麼努力都做不好。孩子如此挫敗,其實是因為孩子心裡好想要表現自己,很希望自己的好表現可以讓大人看到,可以被稱讚和認可。
明明是那麼積極努力、富有創造力的孩子,卻因為較難專心、衝動控制較弱而掩蓋了這些優點,反而感到挫折,其實好可惜。因此老師提出的觀察與建議,是個機會讓我們知道孩子在不同環境的情況,也提醒我們去注意到孩子可能需要更多協助,才能在學校適應地更好,更能表現出自己。
以下提供三個小建議給家長:
1.觀察孩子在具挑戰情境的表現
觀察孩子在家是否能獨自專注完成作業,能夠專注多久?或是需要有人時常在旁邊提醒,才能保持專心?面對較多步驟的指令能否一一完成,完成的品質如何?這樣的觀察會更加接近孩子在學校中所面對的情境。
2.專心環境的準備
當孩子需要專心看書、完成作業時,要避免周邊容易令人分心的事物,例如很多雜物的桌子、一旁開著電視或手機的畫面或聲音等等,若有人能在旁陪伴,當孩子分心了,可以提醒他拉回注意力,在孩子專注時,也能回饋孩子「我喜歡你那麼專心認真的樣子」,鼓勵孩子維持專注。
3.作息與休閒安排
足夠的睡眠是影響專注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要讓孩子早點就寢,隔日才能有好的精神增加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平日的休閒活動可以安排戶外運動,除了增加親子互動、維持情緒的平穩之外,也能減少手機的使用時間,現在有許多研究指出,手機對於專注力是有負面影響的。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們難免會感到不耐煩,像是當孩子達不到期待、不小心出錯或失控的時候,因此身為照顧者,也需要學會用幾個深呼吸來穩定自己,想想現在該怎麼做?讓自己能夠表達出耐心,接受這些情況都是孩子的學習機會與成長的空間,陪著孩子一起回顧事件,看到困難之處,思考怎麼做能夠更好,鼓勵孩子願意去嘗試改變,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自己處理情緒與事件的方式,就會是孩子最好的學習對象。
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做了觀察與調整,與老師合作了解孩子在家中與學校的情形,孩子的情況都沒有改善的話,也需要考慮透過專業的醫療評估來理解孩子,將平日家中、學校的觀察,提供給醫師做評估,這也是協助孩子的一種方法,讓孩子可以更理解自己,家長與老師也能用更適合的方式,協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優勢,當孩子發現自己也能表現好,成就感油然而生,就能建立起自信心與責任感,大家也會漸漸發現孩子的成長與改變。
資料參考:
《家有過動兒-幫助ADHD孩子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