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3的文章

看不見的傷害-網路霸凌

看不見的傷害-網路霸凌 學校心理師   李毓馨 那天 心彤 在 IG 上, PO 了一張自拍照,得到許多回應,但其中有人留言「北七」,還有人留言「母湯」, 心彤 看到後,十分難過,默默將照片刪除,過一會兒, 心彤 改 PO 家裡狗狗的照片,這次大家都說很可愛。可能我們都聽過類似的故事,有的時候別人留言說「下巴?」,我們會去檢查照片是不是沒拍好?還是下巴長得不好看?也許 … 我們就開始改變拍照片的方式,像是把下巴遮住或換個角度拍照,甚至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   其實 IG 或臉書這一類的社群媒體,本是聯繫感情與分享生活的平台,讓我們能夠跟朋友更靠近,然而我們在意別人的看法,也想獲得他人的喜愛,所以會透過他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因應社群媒體的發展,衍伸出新的人際互動與網路霸凌的問題。特別對青春期的孩子而言,發展階段正在面對自我認同的議題,同儕影響力逐漸升高,更容易受到網路留言的影響。   心理師這麼說   對 心彤 來說, PO 照片時,也許是想要獲得愛心,但卻得到負面評價,心情難免受到影響。雖然平常老師、爸爸媽媽或其他大人們,總是鼓勵 心彤 做自己,不要把同學說的話當成是聖旨,可是真的有點難。 你可以這麼做: 1. 看一下留言的人是誰,是你的好朋友、同學或是網友? 如果是好朋友,建議你將自己的心情告訴對方,好好地聊聊,讓對方知道他的留言造成哪些影響。如果是同學或網友,那麼你可以想一想他們對你來說有多重要?是不是要讓他們的想法影響你對自己的看法? 2. 如果你還是很難過,可以跟爸爸媽媽或其他信任的大人說,或是到輔導室找老師討論。   對 留言的人 來說,也許只是開玩笑,可能沒有想過自己的留言會傷害到對方。現在手機很方便,留言的當下,我們以為只是隨手打一段話,發表自己的意見,沒什麼大不了。正因為沒辦法立即看到對方的反應,所以容易忘記話語會傷人。 你可以這麼做: 1. 留言時,想想對方看到的反應。雖然我們是看著手機螢幕打字留言,但別忘記留言的對象都是有感覺的人,會因著你的留言而開心或難過。 2. 如果不小心說錯話,傷害了對方,記得去道歉喔!   對 家長 來說,網路普及且 3C 隨手可得,許多孩子從小就常使用 3C ,管理使用時間是一門大學問,常會引發親子衝突。孩子們使用手機平板,通常是拿來玩手遊,看影片或社群媒...

從性別、情感到關係,親師生共譜幸福樂章

從性別、情感到關係,親師生共譜幸福樂章 學校心理師 張怡祺   孩子從幼稚園到完成義務教育前,每天往返家庭與校園兩大環境,以下分享家長和教師可以如何把握這段關鍵時期,適時提供孩子關於性別、情感和關係的知識經驗,讓孩子逐步成為一個懂著愛自己與善待關係的人。   一、孩子的懵懂,需要大人的引導 孩子隨著年級增長,身心發展日趨成熟,從知道男女有別開始,漸漸對同儕產生各種情感,感興趣卻又矛盾,不自覺透過打鬧訕笑引起對方注意,如此不僅無法傳遞心意,反而容易受到誤解,顯示孩子的關係教育首重釐清個人感受,再練習以適當方式傳遞心意。 身在資訊唾手可得的時代,孩子的認知及道德發展持續建立,很需要師長和自己討論人際關係這件事。當孩子主動分享起「關係話題」時,如自己對班上某同學的欣賞或討厭、聽說 A 好像喜歡 B 等,家長如果以好奇發問、經驗分享取代糾正和批評,孩子或許會發現自己在關係中的更多想法感受,此時,若細細探索這些不由自主的感受是怎麼一回事、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是否需要調整心態或應對策略等,便能為孩子的未來奠定幸福基礎。   二、別把教育孩子的機會,拱手讓給 3C 產品 清華大學幼教系副教授周育如表示:「在對的時候,給孩子需要的知識。」人際相處中,很自然會涉及到性的層面,因此,孩子在不同身心發展階段,需要接受不同的性教育,鼓勵家長適時提供正確性知識,滿足孩子對性的好奇,即可降低性平事件的發生。 當大人避而不談或尷尬地談性,只會引發孩子對性的求知慾,轉而透過網路、電視、新聞媒體,滿足被限制的性困惑與性想像。當孩子接觸到偏誤、暴力、具誘惑的性資訊,這些畫面可能深印在腦中並持續發酵,等待時機展開實際操演。 凡事預防勝於治療,鼓勵大人透過繪本、適齡文章和生活案例,開放地陪孩子討論及培養正確性觀念,為日後情感關係鋪設一條穩當道路。   三、性別友善、關係友好,從校園紮根開始 葉永鋕媽媽:「如果知道送他到學校,會讓他死掉,我要一輩子把他揹在我的背上。」台灣因為葉永鋕,二十年前才能透出性別平等教育法曙光,當你了解葉永鋕的故事,相信你願意和葉媽媽一樣,為性別友善校園盡一份心力。 性平法施行至今二十年,隨著社會風氣更迭而增修部分細則,如編撰適合各年齡層孩子的性平課程、教導孩子尊重每個人(不歧視、不霸...

小孩放不下手機怎麼辦?-以阿德勒觀點面對科技成癮

小孩放不下手機怎麼辦?-以阿德勒觀點面對科技成癮 陳維志心理師 小孩無論有事沒事,不會找你都是找手機, 你會不會羨慕嫉妒恨? 小孩除了玩手遊,更愛 YouTube 與抖音, 你有沒有困惑不解 why ?   大腦內的「多巴胺」是種會讓人開心的神經傳導物質,也稱快樂激素, 平時透過運動、充足睡眠及健康飲食等,都會刺激大腦正常地分泌多巴胺。   但是當人開始接觸新奇搞笑的影片、具聲光特效的遊戲或各種社群軟體時, 這些手機裡短暫又強烈的刺激會讓大腦異常分泌快樂激素, 會讓人持續陷入幸福與滿足的錯覺中, 再加上 AI 演算的加持, 也就更容易使人專注、沉迷、不想放下手機,逐漸演變成「科技成癮」。   面對這些科技誘惑,爸媽們可以怎麼面對因應呢? 其實可以透過阿德勒的觀點,先來好好瞭解孩子的內心狀態與需求, 才有機會真正幫助到孩子喔!   *先想想,我的小孩遇到困難習慣逃避嗎? 如果小孩的成長階段被過度縱容寵溺,會錯失承擔生活任務 (life tasks )的機會, 孩子可能會把爸媽的用心視為理所當然,進而產生凡事想依賴他人的特質, 也就容易用逃避的心態(譬如沉迷網路)去迴避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任務挑戰。   *再想想,我的小孩能夠好好的交朋友嗎? 人是否具有社會興趣 (social interest )是心理健康的指標之一, 小孩如果對他人的興趣不足,要與人互動有連結時就會退縮, 自然同儕間甚至親人間都會缺少歸屬感, 最後便會另尋其他方式(譬如盲目網路交友)以獲得滿足慰藉。   *爸媽們可以怎麼幫助小孩? 阿德勒學者強調每個小孩內在都有 4 種重要的需求( 4C ), 爸媽們可掌握下面 4 個關鍵需求,以降低科技誘惑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喔。 1. 重視家庭連結( Connection ) 無論孩子年紀多大,總會有任性耍賴讓人想抓狂的時刻, 會鼓勵爸媽們還是要去理解問題背後的可能因素, 並試著接納包容孩子的不成熟,給予正向主動的關心, 才能跟孩子在心情上有所連結,產生歸屬感, 也才能讓孩子氣餒時願意回到家裡尋求慰藉。 2. 培養孩子有能力( Capable ) 孩子總是想趕快長大,想跟大人一樣有能力自己做決定。 因此爸媽們可以藉由正向鼓勵,幫助孩子看見自己獨特的亮點及聚焦努力認真的過程, 還要提醒孩子避免使用單一價值觀(譬如成...

用愛連結親子溝通的橋樑

用愛連結親子溝通的橋樑 學校心理師 陳俐伶   「我這麼做是為你好 ... 」 「媽媽不陪我睡覺,就是媽媽不愛我了 … 」 「如果你不理我,我就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 」 「我永遠都不要和你玩了!」   上述這些對話是否曾經在家中互動出現過呢?你被孩子情緒勒索了嗎? 所謂的情緒勒索一詞,最早由蘇珊 . 佛沃( Susan Forward )博士提出,指的是一個人在關係中無法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當負面情緒一來時,會以貶低他人的價值或是威脅安全感,來讓他人產生改變的行動。 家,是孩子出生的第一個小型社會,孩子從嗷嗷待哺到開始學走路,漸漸地想要靠自己獨力完成很多事情,根據心理學者 艾瑞克森的理論, 0-12 歲的孩子有四項重要的心理發展任務,簡述如下: l    0-1 歲:重要他人提供孩子生理和情緒需求,孩子即能發展出信任感。 l    1-3 歲:孩子需要透過探索和經驗,嘗試錯誤和了解限制,發展自主能力。 l    3-6 歲:孩子能自由選擇有意義的活動,發展正向的自我概念,如果不被允許自己做決定時,容易發展出對創造力的罪惡感,讓別人幫他們選擇。 l    6-12 歲:孩子需要拓展對於世界的了解,學習在學校的基本生活技能,學習到勤勉,達到個人認同與目標。   身為孩子主要照顧者的我們,往往擔心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傷或是做出違法行為,進而會像鳥媽媽育雛一樣,保護著孩子長大,看到孩子跌倒或受到挫折而感到不捨。隨著孩子的成長階段不同,我們的教養也會隨著孩子年齡做調整,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主要照顧者會陪在他身旁,讓他感覺到愛與安全。 所以,如果我們與孩子的互動過程中,孩子用哭鬧的方式來試圖爭取他想要的東西時,我們需要先判斷孩子現在的年齡,適合用這個方法來溝通嗎?舉例來說,一個嬰兒會用哭的方式來表達肚子餓或是不舒服,這是符合發展的溝通語言;一個高年級同學用哭鬧的方式爭取他的手機使用時間,這時候,有智慧的家長們就要來使用一些錦囊妙計來回應孩子的需求囉!   1. 主要照顧者可以先安頓自己的心情 :當你發現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而感到火大時,可以先暫時離開現場 5-10 分鐘,等比較冷靜時再回來與孩...

如何陪著孩子面對挫敗

  如何陪著孩子面對挫敗 學校心理師 康哲銘   案例一 小五的辰辰一直以來成績都不錯,但這次卻意外考得很差。辰辰開始顯得沒精神,對於學習似乎興趣缺缺,作業也開始不願意寫了。這樣的狀態,讓媽媽的內心相當焦急,不斷告訴辰辰「你這樣逃避學習也不是辦法,要不要再試試看 ? 下一次一定會成功的」。   案例二 小二的阿寶每當遇到作業不會寫、考卷寫不完,就會開始撕作業本、尖叫、摔東西,讓老師相當苦惱。老師已經試著與阿寶溝通好幾次,甚至減量作業。但阿寶還是一如往常,每天在學校上演著同樣的戲碼。   這幾年在學校場域進行心理諮商工作,常常碰到孩子們在遇到挫折時,會出現強烈負面的情緒與行為,例如暴怒、憂鬱、逃避、自我放棄 … 等。大人們好說歹說似乎都沒什麼用。這時我們就很容易會做出一個結論,是不是孩子挫折容忍度不夠 ? 那如果我給他更多的挫折,他面對挫折的能力會不會越來越好 ? 但真的是這樣嗎 ? 挫折容忍度到底是什麼樣的概念呢 ?   先從挫折談起 挫折,指的是我們在生活中的目標和需求未能順利滿足,所產生的負面情緒與想法。例如 : 當我想要獲得好成績,結果成績未達自己所期待的分數時,就會難過、氣餒、也會覺得自己怎麼這麼糟糕、這麼爛。當我辛苦工作一整年,期待上司可以看重和發獎金時,結果只得到有待加強、多加油等回應,心中難免會有失落、憤怒,覺得這間公司很爛,內心甚至會開始懷疑自己真的有這麼差嗎 ? 遇到挫折會有情緒和想法都是正常的現象。如果你留意觀察,你就會發現,有些人在遭遇挫折時,會選擇再次嘗試挑戰與面對問題,而有些人則會選擇直接放棄。如果是人為父母或是師長的你,想必很希望孩子們能夠成為第一種類型的人吧 ! 這兩種類型的差異,似乎就會與我們常說的挫折容忍度有關。 挫折容忍度,從字面上的解讀,應該不難理解。就是一種遇到挫折,你可以容忍不被影響、打敗的能力。但如果以我的角度來看,容忍這件事,其實是很不健康的一種心理機制 。如同我們常說的,忍久了會得內傷,會忍出病。也因此,我比較喜歡用面對挫折的韌性這樣的說法來替代。   面對挫折的韌性 面對挫折的韌性,大致分成三個部分,分別為情緒調節能力、對於失敗的解讀、嘗試挑戰的意願。 1. 情緒調節力 : 指的是我們如...

如何陪伴衝動性高的過動孩子

  如何陪伴衝動性高的過動孩子              陳祈卉 學校心理師   「這孩子在班上常常情緒一來就攻擊別人,或是翻桌摔東西,弄到同學老師都受傷,大家都很怕他」 「這孩子只要情緒一爆炸就持續好久,大吼大叫的,整堂課都沒辦法上,每個禮拜這樣,我真的好無力」 「有幾次他情緒爆炸就往外衝,作勢要跳下去,有時候分明就是他犯錯,有次只是提醒他三次趕快繳交欠很久的作業,他就爆炸了,我到底要怎麼教他 … 他這樣我覺得好有壓力 … 」   以上在老師們教學生涯中,可能都碰過幾個這樣的孩子。面對孩子這些失控衝動的情緒行為,師長們在教養上常感到相當頭疼。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 ADHD ) ,相信大家對這名詞並不陌生。師長們通常會抱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靜不下來、干擾課程、大小衝突不斷等等。如何確定孩子是否為ADHD,需經由身心科醫師對孩子一系列的評估測驗結果、生活狀態等資料進行診斷,並訂定後續處遇計畫。 引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大部分與腦部發展有關,後天的環境與心理因素也可能是誘發原因,例如身處家暴環境,或焦慮與不安全感相當高的孩子。而生理層面因素,讓過動孩子在衝動控制及注意力方面,難以像一般孩子一樣,導致在課程中常常無法好好學習,或是擁有順遂的人際關係,並且錯誤一犯再犯。因此成長道路上,身為大人的我們若能給予適當的引導,孩子一定可以有所進步。   教師與父母可以如何因應孩子的衝動情緒行為? 1. 觀察情緒引爆點 :通常孩子都會有自己的地雷,並且常常是隱微、多樣的,例如孩子覺得被催促、被糾正管教、被誤會或覺得不公平等等。師長們可以加以觀察,再引導孩子覺察,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地雷與情緒模式。 2. 先讓情緒降溫 :通常衝動型的孩子,情緒都來得快、強度高,當觀察到孩子情緒快要衝破理智線,身旁的師長首要先協助孩子將情緒慢慢降溫,此時即使覺得孩子說出的內容相當不合理,像是在強詞奪理,也暫時先不對孩子說教或講出刺激性的言語,目的是不讓孩子情緒失控,進而做出攻擊性行為。 當下師長可用穩定的口吻,先反映出孩子當下的情緒(生氣、失望、難過等等),讓孩子感到被同理,當孩...

孩子行為背後的秘密-尋求關注

孩子行為背後的秘密 - 尋求關注 學校心理師 洪敏甄 小松是個四年級的學生,在學校裡,每個教過他的老師都對他印象深刻,有時候,他會在課堂上大聲地唱歌、說笑話,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干擾老師的上課進度;有時候,他會不斷用挑釁的話語,讓老師們感覺到生氣、無奈。在家中,小松也讓父母極為頭痛,自從弟弟出生後,當弟弟哭鬧父母去安撫時,小松也會跟著哭鬧,以前能做到的事,現在皆須父母協助,若父母沒有即時幫忙,小松會在地上打滾大哭,難以安撫,讓父母束手無策。從上述小松的行為來看,他用這些方式尋求大人的關注,但這樣的行為讓父母或是老師充滿著擔心、煩惱、苦惱等感覺,也會消耗著父母或老師對於小松的耐心,甚至感到無力,認為我給在多的關注都無用,導致彼此陷入負向的循環。 在生活上或是在學校內,一定見過像小松這樣的孩子。在家中有其他大人更為關注的對象時,會用許多退化的行為來尋求關注,如:在地上哭鬧、要父母喂飯等;在課堂上專門擾亂秩序、攪和老師正常講,有的時候,會故意用堅硬的物體劃過桌面,弄出 “ 咔咔咔 ” 的聲音來,使得老師不得不暫停教學,專門制止他的行為;有的時候,喜歡積極地舉手,卻在回答問題時鬧出一連串的笑話,引得全班鬨堂大笑;有的時候,喜歡製造各種惡作劇,將原本充滿嚴肅氣氛的教室變成一個小型遊樂場。 其實每個孩子行為背後都在傳遞著不同的訊息與想法。以小松這類型的孩子為例,他們行為背後的信念: Ø    只有在我被注意或是得到特殊待遇時我才存在。 Ø    只有你們為我忙的團團轉時,我才重要。 他們沒有機會透過有益的方式來獲取關注時,就會藉由「偏差行為」來獲取,如:偏激的批評、搬弄是非、愛哭等方式來獲得,而這些方法可能會帶給家長或老師的感覺可能會有煩惱、苦惱、擔心、內疚等,面對這些感覺後家長或老師可能會透過提醒、哄騙、幫孩子做他原本可以自己作做的事,但這些方法並沒辦法有效的停止孩子的行為,只會暫時停止,但不久後就會出現。然而,在這些行為背後孩子所要傳遞的訊息僅是希望大人能夠注意到我、讓我參與一同合作、讓我做個有用的人。 面對像小松這類型的孩子,家長或老師可以怎麼做呢? l    重新引導孩子以做有用的工作來獲得注意力 。 ​ 如:擔任小幫手,協助導師或是家長整理物品。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