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行為背後的秘密-尋求關注
學校心理師 洪敏甄
小松是個四年級的學生,在學校裡,每個教過他的老師都對他印象深刻,有時候,他會在課堂上大聲地唱歌、說笑話,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干擾老師的上課進度;有時候,他會不斷用挑釁的話語,讓老師們感覺到生氣、無奈。在家中,小松也讓父母極為頭痛,自從弟弟出生後,當弟弟哭鬧父母去安撫時,小松也會跟著哭鬧,以前能做到的事,現在皆須父母協助,若父母沒有即時幫忙,小松會在地上打滾大哭,難以安撫,讓父母束手無策。從上述小松的行為來看,他用這些方式尋求大人的關注,但這樣的行為讓父母或是老師充滿著擔心、煩惱、苦惱等感覺,也會消耗著父母或老師對於小松的耐心,甚至感到無力,認為我給在多的關注都無用,導致彼此陷入負向的循環。
在生活上或是在學校內,一定見過像小松這樣的孩子。在家中有其他大人更為關注的對象時,會用許多退化的行為來尋求關注,如:在地上哭鬧、要父母喂飯等;在課堂上專門擾亂秩序、攪和老師正常講,有的時候,會故意用堅硬的物體劃過桌面,弄出“咔咔咔”的聲音來,使得老師不得不暫停教學,專門制止他的行為;有的時候,喜歡積極地舉手,卻在回答問題時鬧出一連串的笑話,引得全班鬨堂大笑;有的時候,喜歡製造各種惡作劇,將原本充滿嚴肅氣氛的教室變成一個小型遊樂場。
其實每個孩子行為背後都在傳遞著不同的訊息與想法。以小松這類型的孩子為例,他們行為背後的信念:
Ø 只有在我被注意或是得到特殊待遇時我才存在。
Ø 只有你們為我忙的團團轉時,我才重要。
他們沒有機會透過有益的方式來獲取關注時,就會藉由「偏差行為」來獲取,如:偏激的批評、搬弄是非、愛哭等方式來獲得,而這些方法可能會帶給家長或老師的感覺可能會有煩惱、苦惱、擔心、內疚等,面對這些感覺後家長或老師可能會透過提醒、哄騙、幫孩子做他原本可以自己作做的事,但這些方法並沒辦法有效的停止孩子的行為,只會暫時停止,但不久後就會出現。然而,在這些行為背後孩子所要傳遞的訊息僅是希望大人能夠注意到我、讓我參與一同合作、讓我做個有用的人。
面對像小松這類型的孩子,家長或老師可以怎麼做呢?
l 重新引導孩子以做有用的工作來獲得注意力。如:擔任小幫手,協助導師或是家長整理物品。
l 相信孩子自己可以處理情緒。不要急著馬上給予他所需要的回應或安撫,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原因不要急著馬上找出原因,讓孩子的情緒獲得處理,再等待適當時機,好好地與他溝通,以釐清原因。時間點的選擇,以孩子和自己的情緒皆緩和之後,同時家長的時間比較充裕的狀況下,再對話。
l 計畫特殊時光。導師可以利用午休或下課時間;家長可以利用睡前的時間,五到十分鐘,與孩子有個一對一個時光,聊聊今天在校的事或是最近的生活,即便是短暫的幾分鐘,對孩子來說都十分重要,也可以進一步的減少他索取關注的行為。
l 建立日常慣例圖表。第一步讓孩子自己製作自己的日常慣例表。第二步是決定妳要怎麼做,並事先讓他知道。如:在完成日常慣例後該寫功課的時間,妳會溫和且堅定地提醒他──不論要重複幾次。這是讓孩子學會管理時間與生活的好方法。
l 讓孩子參與問題解決。孩子是有能力可以解決問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繼續給出支持,讓孩子感受到更多力量。當孩子遇到困境時,家長或老師可以透過傾聽、回應孩子的感受、詢問孩子的解決方法並與其討論其中的利弊得失及如何落實、肯定孩子,陪伴孩子更有力量地因應問題。
l 設定非語言溝通訊息。事先與孩子討論,透過非語言的訊息給予提醒,如:手放在胸口表示「我愛你」或是握拳放在耳朵旁表示,等到孩子不再無事呻吟時,你就樂於傾聽。
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其想要表達的訊息與目的,不能只看孩子表面的行為,當我們只著重在表面的行為,難以改變孩子的行為問題,必須了解問題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才能給予孩子合宜的回應,並逐步地陪伴著孩子們調整與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