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如何陪著孩子面對挫敗

 

如何陪著孩子面對挫敗

學校心理師 康哲銘

 

案例一

小五的辰辰一直以來成績都不錯,但這次卻意外考得很差。辰辰開始顯得沒精神,對於學習似乎興趣缺缺,作業也開始不願意寫了。這樣的狀態,讓媽媽的內心相當焦急,不斷告訴辰辰「你這樣逃避學習也不是辦法,要不要再試試看?下一次一定會成功的」。

 

案例二

小二的阿寶每當遇到作業不會寫、考卷寫不完,就會開始撕作業本、尖叫、摔東西,讓老師相當苦惱。老師已經試著與阿寶溝通好幾次,甚至減量作業。但阿寶還是一如往常,每天在學校上演著同樣的戲碼。

 

這幾年在學校場域進行心理諮商工作,常常碰到孩子們在遇到挫折時,會出現強烈負面的情緒與行為,例如暴怒、憂鬱、逃避、自我放棄等。大人們好說歹說似乎都沒什麼用。這時我們就很容易會做出一個結論,是不是孩子挫折容忍度不夠?那如果我給他更多的挫折,他面對挫折的能力會不會越來越好?但真的是這樣嗎?挫折容忍度到底是什麼樣的概念呢?

 

先從挫折談起

挫折,指的是我們在生活中的目標和需求未能順利滿足,所產生的負面情緒與想法。例如:當我想要獲得好成績,結果成績未達自己所期待的分數時,就會難過、氣餒、也會覺得自己怎麼這麼糟糕、這麼爛。當我辛苦工作一整年,期待上司可以看重和發獎金時,結果只得到有待加強、多加油等回應,心中難免會有失落、憤怒,覺得這間公司很爛,內心甚至會開始懷疑自己真的有這麼差嗎?

遇到挫折會有情緒和想法都是正常的現象。如果你留意觀察,你就會發現,有些人在遭遇挫折時,會選擇再次嘗試挑戰與面對問題,而有些人則會選擇直接放棄。如果是人為父母或是師長的你,想必很希望孩子們能夠成為第一種類型的人吧!這兩種類型的差異,似乎就會與我們常說的挫折容忍度有關。

挫折容忍度,從字面上的解讀,應該不難理解。就是一種遇到挫折,你可以容忍不被影響、打敗的能力。但如果以我的角度來看,容忍這件事,其實是很不健康的一種心理機制。如同我們常說的,忍久了會得內傷,會忍出病。也因此,我比較喜歡用面對挫折的韌性這樣的說法來替代。

 

面對挫折的韌性

面對挫折的韌性,大致分成三個部分,分別為情緒調節能力、對於失敗的解讀、嘗試挑戰的意願。

1.情緒調節力:指的是我們如何去理解、接納和調適自己的情緒。如同先前所說的,任何的挫折都會衍伸出不同的情緒,我們要學習去覺察這些情緒則是重要的。可以問問自己,我現在的感受如何?發生了什麼事讓我有這樣的感覺?我要如何與這樣的情緒同在,並且紓緩這種不舒服的感覺。

2.對於失敗的解讀:指的是我們如何思考、看待失敗。有些人會將失敗歸因於自身,例如:我不夠好、我不夠認真、我對這件事本來就沒很積極等。有些人則會將失敗歸因於外在,例如:是他們太挑剔,我的運氣太差了,我沒有太多的時間做準備等。然而如何去歸因,沒有所謂的對錯、好壞,重點在於你做出歸因後,如何把這些失敗的原因當成你的修正指標,以幫忙你在未來面對相同的情境時,能夠提高成功的機率。

3.嘗試挑戰的意願:意願會與看待自己的信念有關,其中又可分為被決定信念與可控制信念。被決定信念指的是我們的能力是天生的、遭遇都是被決定好的。例如: 我天生腦袋就不好、我的命就是不好、這次考試題目太難。可控制信念指的是我們的能力與遭遇是可以去掌握、調整與增長的。例如: 我可以透過努力來獲得成功、我可以做好時間分配來達成目標、我能透過學習來提升能力。當孩子採用何種信念來看待自己,就會進而影響到他會不會再次嘗試挑戰、解決困難。

 

如何提升孩子面對挫折的韌性

1.協助孩子學習接納與調適情緒

我們人有著各式各樣的情緒,當我們要學習調適情緒之前,一定要先學會辨識、理解與接納情緒。如何幫孩子辨識與理解自己的情緒,有時候孩子需要的是大人幫忙說出來,如果我們能夠幫忙說出孩子的情緒狀態,孩子就會學習與理解情緒,並才有機會去掌控與調適。

2.協助孩子了解失敗是一種可學習的經驗

當孩子遇到失敗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去檢視過程,歸納失敗的原因,並進一步引導孩子去思考解決的辦法。你可以詢問與引導孩子去思考,如果重新做,如何提升成功的機率。鼓勵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從挫折和失敗中站起。

3.讓孩子相信自己具備解決事情、達到目標的能力

孩子的相信與看見,需要透過生活事件的經驗,讓他有所感受。首要條件是你也必須相信與信任孩子具備問題解決的能力。在孩子嘗試挑戰與面對困難時,不管成功與否,試著針對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具體的行為做出讚賞。藉此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讓孩子看見與相信自己有具備解決事情和達到目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