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連結親子溝通的橋樑
學校心理師 陳俐伶
「我這麼做是為你好...」
「媽媽不陪我睡覺,就是媽媽不愛我了…」
「如果你不理我,我就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我永遠都不要和你玩了!」
上述這些對話是否曾經在家中互動出現過呢?你被孩子情緒勒索了嗎?
所謂的情緒勒索一詞,最早由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博士提出,指的是一個人在關係中無法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當負面情緒一來時,會以貶低他人的價值或是威脅安全感,來讓他人產生改變的行動。
家,是孩子出生的第一個小型社會,孩子從嗷嗷待哺到開始學走路,漸漸地想要靠自己獨力完成很多事情,根據心理學者艾瑞克森的理論,0-12歲的孩子有四項重要的心理發展任務,簡述如下:
l 0-1歲:重要他人提供孩子生理和情緒需求,孩子即能發展出信任感。
l 1-3歲:孩子需要透過探索和經驗,嘗試錯誤和了解限制,發展自主能力。
l 3-6歲:孩子能自由選擇有意義的活動,發展正向的自我概念,如果不被允許自己做決定時,容易發展出對創造力的罪惡感,讓別人幫他們選擇。
l 6-12歲:孩子需要拓展對於世界的了解,學習在學校的基本生活技能,學習到勤勉,達到個人認同與目標。
身為孩子主要照顧者的我們,往往擔心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傷或是做出違法行為,進而會像鳥媽媽育雛一樣,保護著孩子長大,看到孩子跌倒或受到挫折而感到不捨。隨著孩子的成長階段不同,我們的教養也會隨著孩子年齡做調整,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主要照顧者會陪在他身旁,讓他感覺到愛與安全。
所以,如果我們與孩子的互動過程中,孩子用哭鬧的方式來試圖爭取他想要的東西時,我們需要先判斷孩子現在的年齡,適合用這個方法來溝通嗎?舉例來說,一個嬰兒會用哭的方式來表達肚子餓或是不舒服,這是符合發展的溝通語言;一個高年級同學用哭鬧的方式爭取他的手機使用時間,這時候,有智慧的家長們就要來使用一些錦囊妙計來回應孩子的需求囉!
1.主要照顧者可以先安頓自己的心情:當你發現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而感到火大時,可以先暫時離開現場5-10分鐘,等比較冷靜時再回來與孩子溝通和討論。
2.
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建立情緒界限:每個人都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透過家長的示範,讓孩子知道家中使用手機的規則,從經驗中學習,例如:「我知道你的遊戲時間結束,讓你感到很生氣。但這是我們的約定。」
3.提供替代策略,例如:「你可以用說的方式和我討論,也可以在明天的時間繼續使用。」
4.孩子需練習為自己行為承擔責任:家長可以在旁陪伴,讓孩子經驗到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才能降低情緒勒索的對話方式。
親子教養沒有捷徑,需要透過我們對孩子的理解,來陪伴我們的孩子一起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