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1的文章

給爸媽的青少年正向管教策略

                                                                                                               給爸媽的青少年正向管教策略                        學校心理師 楊明諭          青春期的青少年,不像兒童習慣依賴大人做決定,他們正在發展「獨立性」,喜歡表達意見、不喜歡和大人合作、甚至為反對而反對。這時親子溝通很受考驗,爸媽可能會發現,以前管教孩子做事,孩子會乖乖聽話,但現在的反應可能是擺臭臉、抱怨、生氣抗議,爸媽也容易感到生氣或挫折。 其實在青少年階段,管教的目標是在孩子有需要時給予「引導」,給予期待和規定的「提醒」。爸媽可以參考以下幾個策略: 一、   非批判性的態度:   青少年對被批判是很敏感的,容易因此挫折和生氣,這時進行溝通只會事倍功半、雞同鴨講。因此爸媽可以保持非批判性的態度,掌握「客觀描述觀察」、「同理對方」、「我訊息」、「具體請求」的原則。   例如對熬夜玩電動的孩子,爸媽可以這麼說:「我觀察到你昨天玩電動玩到晚上 1 點才睡,影響到你今天起不了床,上課遲到。(客觀描述),我知道電動很好玩,讓你捨不得睡覺(同理對方),但我很擔心你為了玩電動,影響正常作息(我訊息),我希望你可以答應我,玩電...

理智不斷線—提高面對負向情緒的能力

  理智不斷線—提高面對負向情緒的能力 妍妍剛從安親班下課,沒看到叔叔在櫃台等。妍妍想起「今天早上媽媽說會請叔叔來接,怎麼叔叔還沒來,叔叔是不是忘記我了 ? 一定是媽媽沒有告訴叔叔,就不會有人來接我,我就會一個人在這裡…」。接著,妍妍愈想愈擔心愈害怕,趴在桌上開始一直流淚,不論安親班老師如何詢問,妍妍一直不斷地哭泣,什麼話也說不出口…。同樣的情境換成小希,小希沒看到叔叔在櫃檯等,心想「叔叔好晚來,真好,我有時間可以繼續畫畫…」小希開心地哼著歌,做喜歡的事情。   同樣的場景,心情卻有天壤之別。美國心理學家亞伯特 . 艾里斯( Albert.Ellis )認為,會讓人引發情緒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與信念,我們以他著名的 理情行為治療法(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 REBT ),簡稱 ABC ( activating event-beliefs-consequence )理論來分析上述妍妍跟小希的例子:   A 事件 B 想法 C 情緒 / 行為 叔叔沒來接 妍妍 「不會有人來接我」 「我會一個人在這裡」 難過 不斷哭泣 小希 「更多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開心 繼續畫畫 妍妍跟小希面對的都是同一件事情,但因為兩個人面對事情的想法不同,造成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情,連帶的也產生行為的不同。很多時候,負向情緒一下子來得太快,碰 ~ 讓理智線很快斷裂,造成失控的局面,事後還得接受更多後悔、羞愧的心情。因此, 如何讓理智線隨時保持彈性,使它不容易斷裂呢 ? 第一步  心情平靜時,想一想自己憤怒、生氣、傷心、難過、失望、委屈…各種心情出現時身體有什麼感覺 ? 例如:憤怒 / 生氣可能是心跳加快、手握拳頭、眼睛瞪大、感覺肚子有一團熱氣往上竄;傷心 / 難過可能是什麼事情都不想做、肚子緊緊的、覺得想哭。每個人的反應可能都不太一樣,也可以問問同學或爸爸媽媽,看看他們有什麼反應,跟自己一不一樣。心情平靜時,可以花時間想一想,讓理智線能夠事先暖身預備,一旦引發情緒的事件來臨時,...

增加幸福感的心理健康操-正向心理學

  過去傳統的心理學研究時常將焦點放在負向的心理狀態,像是心理疾病如何產生以及如何治療,但卻忽略了如何提升正向的心理功能。近二十年,學者們開始 重視如何提升心理健康,增加幸福感,提倡了正向心理學。 馬汀.賽利格曼 (Martin Seligman) ,賓州大學的心理系教授,被稱之為正向心理學之父。他提出了一個幸福理論,認為幸福包含了五個元素:正向情緒、全心投入、正向人際關係、意義與成就感。 正向情緒,指的是我們對生活的滿意度以及快樂感;全心投入是一種渾然忘我的狀態,當我們非常用心在做某件事情時,會投入自己的全心全意,甚至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而當我們做某件事情時帶來了一些超越本身的價值時,會覺得很有意義;若我們追求成功、勝利而設定了一個目標,達到目標時會帶來一種滿足感,則稱之為成就感;也因為我們都有與他人連結的本能與需求,當與他人形成良好的互動關係時,會經歷很好的感受,這就是正向人際關係。 以上這五個元素,他們互相影響,也可以彼此獨立,都可以讓我們增加幸福感。那麼我們能怎麼做,讓自己有更高的幸福感與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呢 ? 以下是幾個你可以嘗試的做法。 一、 三件好事。 每天睡前寫下三件你覺得當天很順利、很開心的正向事件,以及為什麼他們很順利、讓你覺得很開心。這些事件不必然是很重要的,也可能不是甚麼大事,有些可能只是生活中的「小確幸」。例如 : 你寫著「今天下雨了」,然後問自己「為什麼這是好事、為什麼它會發生 ? 」,「水庫有了進帳,不缺水了,也許今天可以安心洗個舒服的澡」。 透過這樣的練習,讓我們看見身邊正在發生,卻很容易被忽略、常被當作理所當然的好事。發生壞事,會讓你心情不好,相對的,發現身邊的好事,就會讓你覺得有好心情 ! 二、 感恩之旅。 想想身邊是否曾經出現這樣的人,他做了一些事情,讓你有好的改變、過的更好,對你影響深遠 ? 試著對他寫一封感謝的信吧,內容要豐富,不要只寫下謝謝以及署名。請清楚寫下你是為了甚麼具體的事情覺得感激,以及這些事情是如何影響了自己,讓現在的自己成為了一個怎樣的人,並寫下你的感受。然後,帶著這封信,親自拜訪你想感謝的人,將自己的信當念給他聽,跟他細緻地討論這封信與你們彼此的感受。 慎重表達出自己的感謝,會讓好事及愉快的感覺更深入,再透過有誠意的表達,也強化了與別人的關係,會讓你在這個經驗之後...

談孩子的攻擊與暴力行為

    「 11 歲的小徹是個非常容易生氣的孩子,因為不想寫作業而生氣、和朋友玩遊戲輸了也生氣、被老師或父母指正行為時更生氣!但是最讓大人們頭痛的是伴隨著忿怒情緒而來暴力或攻擊行為。輕則造成物品的損壞,重則導致小徹自己、同學,甚至前往阻止的大人們受傷。 大人們試過好言相勸、給予明確規範與處罰,但小徹當下點頭承諾不再犯,情緒上來卻又是一拳揮過去…」   孩子的心裡話         假如「攻擊」放在一個自保安全的情境裡,我們會解釋為「反擊」,相對容易被理解。多數的孩子都知道暴力是不被允許的行為,但到底什麼原因,非得選擇如此強烈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呢?         從大腦神經科學來看,會發現這類孩子的杏仁核特別容易被激發,導致大腦接收到的訊息就跟身處危險一般,必須馬上做出行動保護自己,對於身心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出自於本能的肢體攻擊自然是最直接的反應。         除了生理、疾病等因素導致杏仁核過度激發,研究顯示創傷事件以及各種逆境經驗 ( 例如忽略照顧、長期的人際衝突…等 ) 都可能影響甚至改變孩子大腦運作機制,以致於孩子就像一顆隨時可能爆炸的炸彈,生心理因素交互作用下讓孩子幾乎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行為,進而出現許多暴力或攻擊行為。         慶幸的是孩子年紀還小,正值發展階段,改變大腦迴路比起成人還要來得容易許多。因此,透過大人們因為理解孩子的限制而展現出來的涵容態度,並與孩子建立「好的關係」,能夠幫助孩子慢慢地有更多的心理空間可以處理這些原本會被歸類為「受到危險」的訊息。      與孩子建立「好的關係」,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歷程,最主要的對象莫過於照顧者,但學校老師、熟悉的親戚朋友,都可以是與孩子建立「好的關係」的大人。因此,沒有絕對正確的教養或應對方式,每一個家庭、學校及社區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或習慣,重要的是平時與孩子是有互動的,並且雙方都能從這個互動過程中感受到因為對方而滿足。也許是陪伴孩子遊戲、也許是孩...

噴火龍也有春天~~談情緒困擾兒童之輔導

  噴火龍也有春天 ~~ 談情緒困擾兒童之輔導 新北市學校心理師黃郁琄 小學一年級的小智經常在學校發脾氣,上課會走來走去,還未經同意就拿同學的東西。老師如果制止,小智會大叫「不要」,還會丟東西。若同學威脅「你再這樣我要告訴老師」時,還會動手打人、踢人。這時如果老師前往要拉開或抱住,小智也會咬老師、踢老師,讓老師十分頭痛。   孩子的心裡話 剛從幼稚園升上小一的小智,要適應一堂課坐 40 分鐘,還有許多困難的作業,又離開熟悉的父母,確實會很沒安全感。 此外,情緒的控制更與大腦的成熟度有關。美國精神科醫師丹尼爾‧席格曾形容大腦像一棟雙層的房子:一樓是「下層腦」,包括腦幹和杏仁核、海馬迴等邊緣系統,負責人類基本生存功能及情緒;二樓則是「上層腦」,主要是大腦皮質和前額葉,負責思考、做決定、情緒調節、道德批判、同理心等。                              圖文來源:引自留佩萱(民 106 ) 當人感受到生氣或恐懼時,「下層腦」先被啟動,進而做出攻擊或逃避的行為。除非孩子從大人那裡感受到 安全 ,「上層腦」才能啟動,進而能理性判斷和做決定,或同理他人感受。由於大腦前額葉的成熟通常要到 25 歲,因此孩子的大腦就像是一棟施工中的房子,下層腦已經成熟,上層腦卻還在建造,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孩子生氣就丟東西、受到威脅就咬人 …… 因為他們被下層腦控制了。                                圖文來源:引自留佩萱(民 106 ) 家長如何幫忙 人類的大腦不會在滿 25 歲時,突然變得精明懂事、能調節情緒或具備同理心,而是從小到大經歷的每件事、每個經驗,逐步型塑而成,也就是說,我們怎麼對待和教養孩子的方式,決定了他是「上層腦」還是「下層腦」比較發達。就像肌肉訓練一樣,訓練和使用愈多的部分就會愈強壯和熟練。如果我們慣用打、罵和體罰,孩子的杏仁核頻繁接收到恐懼和威脅,便容易啟動下層腦,進入「攻擊」或「逃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