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給爸媽的青少年正向管教策略

                                                                       

                                     給爸媽的青少年正向管教策略                       學校心理師 楊明諭

        青春期的青少年,不像兒童習慣依賴大人做決定,他們正在發展「獨立性」,喜歡表達意見、不喜歡和大人合作、甚至為反對而反對。這時親子溝通很受考驗,爸媽可能會發現,以前管教孩子做事,孩子會乖乖聽話,但現在的反應可能是擺臭臉、抱怨、生氣抗議,爸媽也容易感到生氣或挫折。

其實在青少年階段,管教的目標是在孩子有需要時給予「引導」,給予期待和規定的「提醒」。爸媽可以參考以下幾個策略:

一、  非批判性的態度:

  青少年對被批判是很敏感的,容易因此挫折和生氣,這時進行溝通只會事倍功半、雞同鴨講。因此爸媽可以保持非批判性的態度,掌握「客觀描述觀察」、「同理對方」、「我訊息」、「具體請求」的原則。

  例如對熬夜玩電動的孩子,爸媽可以這麼說:「我觀察到你昨天玩電動玩到晚上1點才睡,影響到你今天起不了床,上課遲到。(客觀描述),我知道電動很好玩,讓你捨不得睡覺(同理對方),但我很擔心你為了玩電動,影響正常作息(我訊息),我希望你可以答應我,玩電動只能玩到晚上9點,不要為電動熬夜,好嗎?(具體請求)。」

  在這樣的溝通中,可以避開指責孩子,降低孩子的防衛,提醒孩子熬夜玩電動對正常作息的影響。

l   非批判性態度的原則說明如下:

1.客觀描述觀察:
針對事情,只具體描述客觀的觀察(例如:我看到你做了OO事,我聽到你說了OO話。),客觀是指價值中立,不做對錯判斷,也不做猜測和貼標籤,避免讓孩子產生反抗的情緒。

2.同理對方:
在溝通的開頭時,可以先站在孩子立場,表達理解孩子的難處或感受,讓孩子降低防衛,願意傾聽大人的想法。

3.我訊息:
以「我」開頭的句子,會比「你」開頭的句子,更能降低對方的防衛性。

4.具體請求:
我們使用的字眼有時候是很模糊的,可以聚焦在對方具體可以怎麼做。例如「我希望你晚上在寫完功課後,才能玩1小時電動」就比「我希望你在功課上多用心,不要只想著玩電動。」更能讓孩子具體遵守。

 二、給予孩子做決定的選擇:

如果我們能夠參與決定,通常我們對這個決定會比較願意執行,因此爸媽可給予不同選擇,讓孩子參與決定,增加執行動機。

例如我們希望孩子能幫忙做家事,如果是直接要求「現在馬上去洗碗!」反抗性高的孩子可能會拒絕。如果用「有誰要幫忙洗碗?」或是「可不可以幫忙洗碗?」的問法,如果是不喜歡做的事情,孩子也容易拒絕。

如果用「有誰要先幫忙洗碗?洗碗的待會可以不必幫忙拖地」,或是「你要幫忙洗碗還是拖地?」在選擇有代價高與代價低的不同時,我們可以預測孩子會選擇輕鬆的,就算選代價高的,也是爸媽可以接受的選擇,這樣的問法也能讓孩子更願意執行喔!。

孩子的管教問題是挑戰也是藝術,需要有耐心不斷嘗試,觀察孩子對管教的反應並修正策略,才能降低孩子防衛,讓管教更有效果!讓我們一起努力成為孩子信任的引導者吧!

 

參考資料:<不要比較,只要教我><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