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的小徹是個非常容易生氣的孩子,因為不想寫作業而生氣、和朋友玩遊戲輸了也生氣、被老師或父母指正行為時更生氣!但是最讓大人們頭痛的是伴隨著忿怒情緒而來暴力或攻擊行為。輕則造成物品的損壞,重則導致小徹自己、同學,甚至前往阻止的大人們受傷。
大人們試過好言相勸、給予明確規範與處罰,但小徹當下點頭承諾不再犯,情緒上來卻又是一拳揮過去…」
假如「攻擊」放在一個自保安全的情境裡,我們會解釋為「反擊」,相對容易被理解。多數的孩子都知道暴力是不被允許的行為,但到底什麼原因,非得選擇如此強烈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呢?
從大腦神經科學來看,會發現這類孩子的杏仁核特別容易被激發,導致大腦接收到的訊息就跟身處危險一般,必須馬上做出行動保護自己,對於身心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出自於本能的肢體攻擊自然是最直接的反應。
除了生理、疾病等因素導致杏仁核過度激發,研究顯示創傷事件以及各種逆境經驗(例如忽略照顧、長期的人際衝突…等)都可能影響甚至改變孩子大腦運作機制,以致於孩子就像一顆隨時可能爆炸的炸彈,生心理因素交互作用下讓孩子幾乎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行為,進而出現許多暴力或攻擊行為。
慶幸的是孩子年紀還小,正值發展階段,改變大腦迴路比起成人還要來得容易許多。因此,透過大人們因為理解孩子的限制而展現出來的涵容態度,並與孩子建立「好的關係」,能夠幫助孩子慢慢地有更多的心理空間可以處理這些原本會被歸類為「受到危險」的訊息。
與孩子建立「好的關係」,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歷程,最主要的對象莫過於照顧者,但學校老師、熟悉的親戚朋友,都可以是與孩子建立「好的關係」的大人。因此,沒有絕對正確的教養或應對方式,每一個家庭、學校及社區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或習慣,重要的是平時與孩子是有互動的,並且雙方都能從這個互動過程中感受到因為對方而滿足。也許是陪伴孩子遊戲、也許是孩子和我們一起做家事、也許是孩子因著我們帶領他學習而快樂。
然而,這必然無法在短時間內就看見成效,我們仍然會在很多時候遇到孩子杏仁核過度激發而出現暴力攻擊行為,當下首先需要確認的是小孩本人、周遭的孩子(手足、同學)以及正在面對衝突的大人自己的安全,有必要時需提醒周遭小孩暫時保持距離,再由大人進行處理,以下步驟供大人們參考:
大人幫幫忙
步驟一:穩定
大人們得先深呼吸,平穩自己的情緒,假如大人們的情緒狀況與孩子相差無幾,接下來所做的每一步對於孩子來說都可能是另一個讓情緒再度點燃的引爆點。溫和但堅定的態度,可以讓孩子在情緒炸裂的混亂中感到安全。
步驟二:同理
簡單表達對於孩子目前情緒感受的理解,讓孩子知道眼前的大人是真正願意瞭解他的。例如:「我猜剛剛發生的這件事情讓你感覺非常難受又生氣,而且氣到讓你全身發抖好像快要控制不了自己」
步驟三:冷靜/探詢
如果孩子的情緒稍微平緩,可以進入探詢的階段,暫且不帶批判地聽孩子敘述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的年紀較小或表達能力較弱,會需要大人多一些的引導(但不是教導喔!),幫助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假如孩子的情緒仍然高漲到無論思考,就必須想辦法讓孩子先冷靜下來。但是每個孩子能夠冷靜下來的方式都不一樣,需要多嘗試並在平時先與孩子討論。例如讓孩子到冷靜角/回自己的房間,或是允許孩子透過可被接受的行為適度發洩情緒(撕紙、打沙包)。
步驟四:回應
最後的回應,是憑藉前面幾個步驟所打下來的基礎,讓孩子知道並更能接受今天他的行為已經超過多數人可以容忍的範圍,甚至可能造成傷害,這是不被允許的。回應理應會有較多「教導」的成份,但因為在前面的過程中,大人們的態度是開放、溫和且堅定,孩子自然就不會認為這些教導是在批評、攻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