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4的文章

專心能不能?難不難?

學校心理師 黃詩嘉 有時候會聽到家長接到來自老師的聯繫,表示孩子在課堂中總是不太專心,有時候孩子自己分心就算了,還會影響到其他同學。老師建議可以去評估看看是否有注意力的問題。 其實聽老師這樣講,家長心情好複雜,有些擔心,也有些無力與厭倦,平常都和孩子講過了,而且孩子在家都很專心啊,怎麼會到學校有不專心的問題?還是這代表著孩子是有能力專心,但是不願意專心?難道應該要更嚴格管教孩子?家長顯得有點無所適從。 以孩子的角度來看,進入小學之後的生活更加有結構:固定的課程時間,有每天需要完成的功課與學習,培養生活習慣與規矩,還要融入團體建立人際關係。因此對孩子來說,難度與挑戰比起在家、在幼兒園高出許多,不專注的問題也會更加明顯。而且因為班級人數較多,每節課有一定的學習進度,如果孩子較難保持專心與控制自己的行為,容易會在適應過程中受挫,因為常常要被提醒和糾正,日常累積下來,孩子容易感到憤怒與不平:「為什麼大人總是責備我,為什麼都是我錯?」也會感到挫折,明明努力了,但是總是做不好,很著急,也懷疑自己:「難道我就那麼爛嗎?」接連而來的情緒可能是沮喪,想著自我放棄,因為好像怎麼努力都做不好。孩子如此挫敗,其實是因為孩子心裡好想要表現自己,很希望自己的好表現可以讓大人看到,可以被稱讚和認可。 明明是那麼積極努力、富有創造力的孩子,卻因為較難專心、衝動控制較弱而掩蓋了這些優點,反而感到挫折,其實好可惜。因此老師提出的觀察與建議,是個機會讓我們知道孩子在不同環境的情況,也提醒我們去注意到孩子可能需要更多協助,才能在學校適應地更好,更能表現出自己。 以下提供三個小建議給家長: 1.觀察孩子在具挑戰情境的表現 觀察孩子在家是否能獨自專注完成作業,能夠專注多久?或是需要有人時常在旁邊提醒,才能保持專心?面對較多步驟的指令能否一一完成,完成的品質如何?這樣的觀察會更加接近孩子在學校中所面對的情境。 2.專心環境的準備 當孩子需要專心看書、完成作業時,要避免周邊容易令人分心的事物,例如很多雜物的桌子、一旁開著電視或手機的畫面或聲音等等,若有人能在旁陪伴,當孩子分心了,可以提醒他拉回注意力,在孩子專注時,也能回饋孩子「我喜歡你那麼專心認真的樣子」,鼓勵孩子維持專注。 3.作息與休閒安排 足夠的睡眠是影響專注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要讓孩子早點就寢,隔日才能有好的精神增加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平日的休閒活動可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