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著孩子面對挫敗 學校心理師 康哲銘 案例一 小五的辰辰一直以來成績都不錯,但這次卻意外考得很差。辰辰開始顯得沒精神,對於學習似乎興趣缺缺,作業也開始不願意寫了。這樣的狀態,讓媽媽的內心相當焦急,不斷告訴辰辰「你這樣逃避學習也不是辦法,要不要再試試看 ? 下一次一定會成功的」。 案例二 小二的阿寶每當遇到作業不會寫、考卷寫不完,就會開始撕作業本、尖叫、摔東西,讓老師相當苦惱。老師已經試著與阿寶溝通好幾次,甚至減量作業。但阿寶還是一如往常,每天在學校上演著同樣的戲碼。 這幾年在學校場域進行心理諮商工作,常常碰到孩子們在遇到挫折時,會出現強烈負面的情緒與行為,例如暴怒、憂鬱、逃避、自我放棄 … 等。大人們好說歹說似乎都沒什麼用。這時我們就很容易會做出一個結論,是不是孩子挫折容忍度不夠 ? 那如果我給他更多的挫折,他面對挫折的能力會不會越來越好 ? 但真的是這樣嗎 ? 挫折容忍度到底是什麼樣的概念呢 ? 先從挫折談起 挫折,指的是我們在生活中的目標和需求未能順利滿足,所產生的負面情緒與想法。例如 : 當我想要獲得好成績,結果成績未達自己所期待的分數時,就會難過、氣餒、也會覺得自己怎麼這麼糟糕、這麼爛。當我辛苦工作一整年,期待上司可以看重和發獎金時,結果只得到有待加強、多加油等回應,心中難免會有失落、憤怒,覺得這間公司很爛,內心甚至會開始懷疑自己真的有這麼差嗎 ? 遇到挫折會有情緒和想法都是正常的現象。如果你留意觀察,你就會發現,有些人在遭遇挫折時,會選擇再次嘗試挑戰與面對問題,而有些人則會選擇直接放棄。如果是人為父母或是師長的你,想必很希望孩子們能夠成為第一種類型的人吧 ! 這兩種類型的差異,似乎就會與我們常說的挫折容忍度有關。 挫折容忍度,從字面上的解讀,應該不難理解。就是一種遇到挫折,你可以容忍不被影響、打敗的能力。但如果以我的角度來看,容忍這件事,其實是很不健康的一種心理機制 。如同我們常說的,忍久了會得內傷,會忍出病。也因此,我比較喜歡用面對挫折的韌性這樣的說法來替代。 面對挫折的韌性 面對挫折的韌性,大致分成三個部分,分別為情緒調節能力、對於失敗的解讀、嘗試挑戰的意願。 1. 情緒調節力 : 指的是我們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