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3的文章

孩子行為背後的秘密-尋求關注

孩子行為背後的秘密 - 尋求關注 學校心理師 洪敏甄 小松是個四年級的學生,在學校裡,每個教過他的老師都對他印象深刻,有時候,他會在課堂上大聲地唱歌、說笑話,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干擾老師的上課進度;有時候,他會不斷用挑釁的話語,讓老師們感覺到生氣、無奈。在家中,小松也讓父母極為頭痛,自從弟弟出生後,當弟弟哭鬧父母去安撫時,小松也會跟著哭鬧,以前能做到的事,現在皆須父母協助,若父母沒有即時幫忙,小松會在地上打滾大哭,難以安撫,讓父母束手無策。從上述小松的行為來看,他用這些方式尋求大人的關注,但這樣的行為讓父母或是老師充滿著擔心、煩惱、苦惱等感覺,也會消耗著父母或老師對於小松的耐心,甚至感到無力,認為我給在多的關注都無用,導致彼此陷入負向的循環。 在生活上或是在學校內,一定見過像小松這樣的孩子。在家中有其他大人更為關注的對象時,會用許多退化的行為來尋求關注,如:在地上哭鬧、要父母喂飯等;在課堂上專門擾亂秩序、攪和老師正常講,有的時候,會故意用堅硬的物體劃過桌面,弄出 “ 咔咔咔 ” 的聲音來,使得老師不得不暫停教學,專門制止他的行為;有的時候,喜歡積極地舉手,卻在回答問題時鬧出一連串的笑話,引得全班鬨堂大笑;有的時候,喜歡製造各種惡作劇,將原本充滿嚴肅氣氛的教室變成一個小型遊樂場。 其實每個孩子行為背後都在傳遞著不同的訊息與想法。以小松這類型的孩子為例,他們行為背後的信念: Ø    只有在我被注意或是得到特殊待遇時我才存在。 Ø    只有你們為我忙的團團轉時,我才重要。 他們沒有機會透過有益的方式來獲取關注時,就會藉由「偏差行為」來獲取,如:偏激的批評、搬弄是非、愛哭等方式來獲得,而這些方法可能會帶給家長或老師的感覺可能會有煩惱、苦惱、擔心、內疚等,面對這些感覺後家長或老師可能會透過提醒、哄騙、幫孩子做他原本可以自己作做的事,但這些方法並沒辦法有效的停止孩子的行為,只會暫時停止,但不久後就會出現。然而,在這些行為背後孩子所要傳遞的訊息僅是希望大人能夠注意到我、讓我參與一同合作、讓我做個有用的人。 面對像小松這類型的孩子,家長或老師可以怎麼做呢? l    重新引導孩子以做有用的工作來獲得注意力 。 ​ 如:擔任小幫手,協助導師或是家長整理物品。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