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成為特殊兒童的溫柔後盾
學校心理師 蘇清
隨著醫學與診斷工具的進步,接受醫療評估或特教鑑定而成為特殊生的孩子們越來越多(醫療鑑定VS.特教鑑定的差異請參考 https://reurl.cc/QL6kLb ),加上處於資訊爆炸的時代,雖然資源相對豐富,家長與學校老師們面對特殊生的挑戰卻不減反增。以下提供兩點建議與您分享:
一、 諮詢專業人員,選擇最適合的處遇
給家長的建議
在諮詢中,常會發現有兩個極端狀況,一是除了基本的醫療與特教介入之外,特殊生孩子還參加了各種治療團體(職能/物理/語言/心理…等),並不是說這些治療團體不好,而是需要評估孩子在課餘時間是否有足夠的心力負荷,建議家長諮詢熟悉孩子的兒童身心科醫生、心理師、特教老師,討論出最適合孩子的處遇方案。
第二,家長們可能對於藥物或診斷標籤有許多的擔心而暫時不考慮醫療/特教的介入,此時邀請家長能與學校老師一起討論,首先分辨孩子目前的適應不良有多少是「不能」(生理限制),又有多少的「不為」(情緒心理影響),再試著重新思考哪些介入方式最適合孩子。若您願意,也歡迎您隨時諮詢輔導老師或學校心理師。
給教師的建議
老師最常遇到的困難往往是「我該給特殊生孩子多大的彈性?」,以及給予彈性後可能需要面對其他學生的質疑。
針對這個問題,雖然沒有標準答案,隨著每個孩子的需求與能力不同,有些特殊生孩子可以給予較高的期待,有些則需要較多的寬容(例如作業完成度、生活常規的要求…等)。建議老師們可以和校內特教或專輔老師針對孩子的狀況一起討論,甚至可能需要不斷滾動式調整。至於面對其他孩子的質疑,除了有賴於老師們班級經營的專長,也可在徵詢家長同意後,進行一般生的特教宣導,讓一般生更理解特殊生同學的限制,進而成為老師的小幫助,協助特殊生更能適應學校生活。
二、 親師合作,1+1>2
在面對這群像是來自外太空,讓人又愛又氣的特殊孩子們,家長與老師們因著不同的處境與經驗,形成不同的價值觀與介入,但所有的「為與不為」相信都是為了孩子好。當孩子們擁有越多資源時,代表需要合作的對象也越多,然而孩子們最長時間相處的對象,仍然是家長與學校導師/特教老師。
因此建立對於彼此的信任最為重要,若是遇到衝突,建議立刻開外掛,尋求另一位專業人員的加入,重新建立對彼此的信任。而學校輔導人員(輔導行政、專輔老師、學校心理師)即是您的好夥伴。
教養特殊兒童是一條非常辛苦的路,可能在付出許多的努力,甚至藥物介入後,孩子的情緒行為仍無法有明顯的進步,需要時間才能看見孩子的進步。而不理解的他人對於孩子的指指點點,都成為家長及老師們莫大壓力。然而教養的路可以不孤單,我們都願意成為特殊兒童與您的溫柔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