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2的文章

有陰影的地方,就有太陽 ~談青少年自殺防治~

有陰影的地方,就有太陽   ~ 談青少年自殺防治 ~     鄭又嘉心理師     失落的「 I 世代」,你看見了嗎 ? 據 2020 年 9 月臺灣自殺防治中心公布的數據,青少年自殺 死亡率 達到每 10 萬人 9.1 人,已連續三年創新高,其中以 15 到 24 歲 7991 人次最多。台灣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表示,青少年十大死因第二位是自殺,僅次於意外,常見自殺原因是情感問題、課業壓力、網路霸凌或校園霸凌。從各項數據與資料顯示自殺問題逐年嚴重,當前我們非常需要去正視及思考如何保護青少年遠離自殺。   穿越層層迷霧,唯有面對與理解 自殺背後的成因通常是複雜的、多重因素的,目前多以個人、家庭、學校三個青少年發展的重要背景來探討。來自個人的部分,例如過度的自我要求、自我價值低落、精神情緒失調、創傷壓力症候群等 ; 來自家庭的部分,例如 家庭暴力、親子衝突、家庭溝通不良等 ; 來自學校的部分,例如校園霸凌、網路霸凌、課業及升學壓力、情感困擾等。另外,整體社會環境的不利因子,例如重大災難事件、不當的媒體報導造成的仿效效應等也都對青少年造成不小的負面影響。 青少年自殺行為的發生,有些是經過長期不安及痛苦漸漸堆疊而成的慢性歷程,有些則是因內在失控、衝動行為造成的急性歷程。自殺行為不是我們所樂見的,但也看見其行為的背後,孩子正在表達一種絕望感受、以及被傾聽理解的需求。   青少年自殺的警訊( FACT ) Kalafat(1990) 提出 FACT 自殺警告信號量表,提供家長及老師們參考 :   感覺( Feelings ) ●    過度的罪惡感和羞恥感、痛恨自己、過度悲傷、持續的焦慮與憤怒。 ●    無望的 — 「事情不可能變好了」、「已經沒有什麼好做了」、「我永遠都是覺得沒有希望」。 ●    無價值感 — 「沒有人在乎」、「沒有我別人會更好」。   行動或事件( Action or Events ) ●    藥物或酒精濫用。 ●    談論或撰寫有關死亡或毀滅的情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