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心理師 林倩如 「他明明就都會寫,但就是不願動筆 ” 開始 ” 寫,總是要火燒屁股了才甘願開始,或者要等老師處罰了才願意開始動作。」 「他的動作總是慢吞吞,拖拖拉拉的,連吃個早餐也是!」 「叫他去洗澡就像要他的命,回應好好好,但手中的電動就是放不下來,拖到我火冒三丈了才心不甘情不願地去洗澡。」 「每次都要拖到最後一刻才要做,一定要盯著他才願意做,從來都沒看到他自己主動去做。但如果是打手遊,一定衝第一,可以整天拿著手機都玩不膩。」 學校心理師常常聽到家長或導師有以上的困擾,到底孩子為何老是慢吞吞,拖拖拉拉的?到底發生什麼事,讓我們的孩子寧願選擇被罵,仍維持拖延的習慣呢?其實,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喜歡被罵或被催促,有可能是因為他們遇到了困難,且需要大人的理解與幫忙。 以下是幾個孩子常見的拖延原因: 1 、力求完美而拖延: 做任何事情力求完美,不願冒著失敗的風險,而寧願選擇拖延。如,孩子在寫字作業上,為了要寫得漂亮工整獲得老師肯定,剛開始還耐著性子不斷地修正、一筆一畫的刻出有如印刷般的字。但此過程是疲累的,最後孩子就容易出現拖延或是不願寫、擺爛的情況。有時甚至連爸媽也受不了,直接幫孩子完成,因此也就養成孩子的依賴性。 2 、能力有限而拖延: 孩子長期在學習遇到困難,習得無助感增加,對於學習感到挫折、氣餒;但為了保護自尊,於是用拖延的方式來面對問題。「我不想做」比起「我不會、我不能」聽起來感覺好多了。 3 、難以專心而拖延: 周遭有太多使人容易分心或是更有趣的人事物,讓孩子的專注力難以放在被要求的事情上。如,孩子難以抵擋看電視或是打手遊的誘惑,導致他們遲遲不去洗澡、遲遲不寫作業。 4 、主觀的時間感與眾不同而拖延: 孩子高估對時間的掌握,有困難確切預估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成任務,因此在時間規劃上,常常計畫趕不上變化,進而產生挫折感,漸漸地拖延的習性也就變本加厲。 5 、選擇性而拖延: 面對不同對象所指令、下達的要求,孩子是有選擇性地完成,反之則能拖則拖。例如:在學校「老師」的指令有如聖旨,使命必達;但可能在家中面對「父母」就完全相反,有令必拖,能拖多久是拖多久。 6 、生活信念而拖延 生活信念深受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