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傳統的心理學研究時常將焦點放在負向的心理狀態,像是心理疾病如何產生以及如何治療,但卻忽略了如何提升正向的心理功能。近二十年,學者們開始 重視如何提升心理健康,增加幸福感,提倡了正向心理學。 馬汀.賽利格曼 (Martin Seligman) ,賓州大學的心理系教授,被稱之為正向心理學之父。他提出了一個幸福理論,認為幸福包含了五個元素:正向情緒、全心投入、正向人際關係、意義與成就感。 正向情緒,指的是我們對生活的滿意度以及快樂感;全心投入是一種渾然忘我的狀態,當我們非常用心在做某件事情時,會投入自己的全心全意,甚至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而當我們做某件事情時帶來了一些超越本身的價值時,會覺得很有意義;若我們追求成功、勝利而設定了一個目標,達到目標時會帶來一種滿足感,則稱之為成就感;也因為我們都有與他人連結的本能與需求,當與他人形成良好的互動關係時,會經歷很好的感受,這就是正向人際關係。 以上這五個元素,他們互相影響,也可以彼此獨立,都可以讓我們增加幸福感。那麼我們能怎麼做,讓自己有更高的幸福感與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呢 ? 以下是幾個你可以嘗試的做法。 一、 三件好事。 每天睡前寫下三件你覺得當天很順利、很開心的正向事件,以及為什麼他們很順利、讓你覺得很開心。這些事件不必然是很重要的,也可能不是甚麼大事,有些可能只是生活中的「小確幸」。例如 : 你寫著「今天下雨了」,然後問自己「為什麼這是好事、為什麼它會發生 ? 」,「水庫有了進帳,不缺水了,也許今天可以安心洗個舒服的澡」。 透過這樣的練習,讓我們看見身邊正在發生,卻很容易被忽略、常被當作理所當然的好事。發生壞事,會讓你心情不好,相對的,發現身邊的好事,就會讓你覺得有好心情 ! 二、 感恩之旅。 想想身邊是否曾經出現這樣的人,他做了一些事情,讓你有好的改變、過的更好,對你影響深遠 ? 試著對他寫一封感謝的信吧,內容要豐富,不要只寫下謝謝以及署名。請清楚寫下你是為了甚麼具體的事情覺得感激,以及這些事情是如何影響了自己,讓現在的自己成為了一個怎樣的人,並寫下你的感受。然後,帶著這封信,親自拜訪你想感謝的人,將自己的信當念給他聽,跟他細緻地討論這封信與你們彼此的感受。 慎重表達出自己的感謝,會讓好事及愉快的感覺更深入,再透過有誠意的表達,也強化了與別人的關係,會讓你在這個經驗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