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筱涵心理師 父母應該都曾歷過,孩子在家遇到很在意,或是過不去的點,開始大發脾氣,理智突然就斷線,怎麼樣都停不下來。 遇到此情況,父母首先要先穩定自己,特別是在經歷一天疲憊工作後,大人的情緒也特別容易被引燃,對著孩子怒斥,但可能只是火上加油、加深親子衝突、或是加深孩子的挫敗感。 有一個概念是「情緒的容納之窗」,當我們的情緒起還在容納之窗的範圍時,可以調節情緒,適時的對刺激做出反應,但當超過容納之窗時,理性與思考功能可能暫時停止,變成生理的本能去回應外界,像是戰鬥(強烈的攻擊)、逃跑、凍結僵住。 遇到此情況時,家長可以先深呼吸,在確認孩子不會傷害他人與傷害自己的前提下,試著以下的方式: 一、 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增進孩子的安全感。 透過指出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受被理解和接納的感覺,在合理的範圍內,讓孩子有可以適當宣洩情緒和表達情緒的空間,或是也可以透過肢體的碰觸,摸背、擁抱等,讓孩子增進安全感。 我大兒子在妹妹剛出生那陣子,情緒特別不穩,有一次 兒子看到爸爸幫妹妹穿襪子,吵著也要有人幫他穿。爸爸跟他說:你已經長大,有些事情要自己做。這番論調,兒子收不下,開始不斷重複對著爸爸吵:「妹妹不可愛,我不要自己穿。」後來我先同理兒子情緒:「你擔心爸爸不愛你,你擔心爸爸比較愛妹妹」兒子紅著眼眶點頭哭了出來。爸爸立刻擁抱兒子說:「爸爸很愛你。」兒子的心情被理解後就慢慢平復了,可以回到原本生活中。 二、同理孩子的情緒、表達限制,提出替代性選擇方案 接納孩子的情緒,不代表所有行為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也可以試試看以下的回應方式(以孩子因挫敗不想訂正作業為例): 先指出孩子的情緒: 我知道你很挫折。 中性語詞表達限制: 但是今晚需要把作業完成。 最後提出替代性方案: 你可以先休息半小時讓自己心情平緩一下,等下爸爸會陪你一起再試試看。 先表達對於孩子情緒的接納,但同時又幫忙練習發展其他較具適應性的因應策略。有時候講完後孩子還是不接受,可以再回到情緒的同理步驟或再給他一些時間宣洩情緒,或試試看其他可能更符合孩子需求且大人也可以接受的方案。 三、平日可以協助孩子增加情緒的調節能力 情緒處理能力包括: 覺察情緒、表達情緒、調節情緒 的能力,在生活中有時候可以適時去幫忙孩子 辨識自己的感受,增進對引發自己情緒的原因的理解。 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常常在生活中反映他們的情緒,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