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性別、情感到關係,親師生共譜幸福樂章 學校心理師 張怡祺 孩子從幼稚園到完成義務教育前,每天往返家庭與校園兩大環境,以下分享家長和教師可以如何把握這段關鍵時期,適時提供孩子關於性別、情感和關係的知識經驗,讓孩子逐步成為一個懂著愛自己與善待關係的人。 一、孩子的懵懂,需要大人的引導 孩子隨著年級增長,身心發展日趨成熟,從知道男女有別開始,漸漸對同儕產生各種情感,感興趣卻又矛盾,不自覺透過打鬧訕笑引起對方注意,如此不僅無法傳遞心意,反而容易受到誤解,顯示孩子的關係教育首重釐清個人感受,再練習以適當方式傳遞心意。 身在資訊唾手可得的時代,孩子的認知及道德發展持續建立,很需要師長和自己討論人際關係這件事。當孩子主動分享起「關係話題」時,如自己對班上某同學的欣賞或討厭、聽說 A 好像喜歡 B 等,家長如果以好奇發問、經驗分享取代糾正和批評,孩子或許會發現自己在關係中的更多想法感受,此時,若細細探索這些不由自主的感受是怎麼一回事、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是否需要調整心態或應對策略等,便能為孩子的未來奠定幸福基礎。 二、別把教育孩子的機會,拱手讓給 3C 產品 清華大學幼教系副教授周育如表示:「在對的時候,給孩子需要的知識。」人際相處中,很自然會涉及到性的層面,因此,孩子在不同身心發展階段,需要接受不同的性教育,鼓勵家長適時提供正確性知識,滿足孩子對性的好奇,即可降低性平事件的發生。 當大人避而不談或尷尬地談性,只會引發孩子對性的求知慾,轉而透過網路、電視、新聞媒體,滿足被限制的性困惑與性想像。當孩子接觸到偏誤、暴力、具誘惑的性資訊,這些畫面可能深印在腦中並持續發酵,等待時機展開實際操演。 凡事預防勝於治療,鼓勵大人透過繪本、適齡文章和生活案例,開放地陪孩子討論及培養正確性觀念,為日後情感關係鋪設一條穩當道路。 三、性別友善、關係友好,從校園紮根開始 葉永鋕媽媽:「如果知道送他到學校,會讓他死掉,我要一輩子把他揹在我的背上。」台灣因為葉永鋕,二十年前才能透出性別平等教育法曙光,當你了解葉永鋕的故事,相信你願意和葉媽媽一樣,為性別友善校園盡一份心力。 性平法施行至今二十年,隨著社會風氣更迭而增修部分細則,如編撰適合各年齡層孩子的性平課程、教導孩子尊重每個人(不歧視、不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