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放不下手機怎麼辦?-以阿德勒觀點面對科技成癮 陳維志心理師 小孩無論有事沒事,不會找你都是找手機, 你會不會羨慕嫉妒恨? 小孩除了玩手遊,更愛 YouTube 與抖音, 你有沒有困惑不解 why ? 大腦內的「多巴胺」是種會讓人開心的神經傳導物質,也稱快樂激素, 平時透過運動、充足睡眠及健康飲食等,都會刺激大腦正常地分泌多巴胺。 但是當人開始接觸新奇搞笑的影片、具聲光特效的遊戲或各種社群軟體時, 這些手機裡短暫又強烈的刺激會讓大腦異常分泌快樂激素, 會讓人持續陷入幸福與滿足的錯覺中, 再加上 AI 演算的加持, 也就更容易使人專注、沉迷、不想放下手機,逐漸演變成「科技成癮」。 面對這些科技誘惑,爸媽們可以怎麼面對因應呢? 其實可以透過阿德勒的觀點,先來好好瞭解孩子的內心狀態與需求, 才有機會真正幫助到孩子喔! *先想想,我的小孩遇到困難習慣逃避嗎? 如果小孩的成長階段被過度縱容寵溺,會錯失承擔生活任務 (life tasks )的機會, 孩子可能會把爸媽的用心視為理所當然,進而產生凡事想依賴他人的特質, 也就容易用逃避的心態(譬如沉迷網路)去迴避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任務挑戰。 *再想想,我的小孩能夠好好的交朋友嗎? 人是否具有社會興趣 (social interest )是心理健康的指標之一, 小孩如果對他人的興趣不足,要與人互動有連結時就會退縮, 自然同儕間甚至親人間都會缺少歸屬感, 最後便會另尋其他方式(譬如盲目網路交友)以獲得滿足慰藉。 *爸媽們可以怎麼幫助小孩? 阿德勒學者強調每個小孩內在都有 4 種重要的需求( 4C ), 爸媽們可掌握下面 4 個關鍵需求,以降低科技誘惑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喔。 1. 重視家庭連結( Connection ) 無論孩子年紀多大,總會有任性耍賴讓人想抓狂的時刻, 會鼓勵爸媽們還是要去理解問題背後的可能因素, 並試著接納包容孩子的不成熟,給予正向主動的關心, 才能跟孩子在心情上有所連結,產生歸屬感, 也才能讓孩子氣餒時願意回到家裡尋求慰藉。 2. 培養孩子有能力( Capable ) 孩子總是想趕快長大,想跟大人一樣有能力自己做決定。 因此爸媽們可以藉由正向鼓勵,幫助孩子看見自己獨特的亮點及聚焦努力認真的過程, 還要提醒孩子避免使用單一價值觀(譬如成...